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后,上海海關在區內試點實施 “先入區、后報關”的新型監管模式。10月9日,該模式下的首票試點貨物順利通過卡口入區進庫。
快捷通行 便利貿易
當天中午12:00,捷開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的集裝箱貨運車輛從外高橋港區駛來,抵達自貿試驗區海關卡口。在緩緩駛入專用“快速驗放車道”時,貨車司機不再像往常一樣下車辦理通行手續,而是坐在駕駛室里掏出一張提貨通知單,將單證上的條形碼對準車道上新裝的掃描器,一聲“滴”響后,左前方電子屏顯示出紅色的“放行”字樣,卡口欄桿自動抬起,貨車入區后順暢駛向公司倉庫。
這票貨物是從韓國蔚山進口的電解銅,貨值359萬美元,貨重499噸。前一天下午,物流公司接到客戶指令:貨物即將到港。于是公司通過自貿試驗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向海關發送了提貨申請,不到10分鐘就收到系統自動生成的回執。憑借提貨通知單回執,企業在貨物到達港口、尚未辦結海關手續前,就可以直接從港區提箱裝貨、先行運貨進區入庫。
該企業副總經理張耀婷見證了貨物入區的全過程,她表示,“由于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對貨物的流轉入庫時間要求很高。海關在試驗區試點‘先入區、后報關’模式,為倉儲物流企業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測算,新模式下我們企業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可縮短兩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減少10%。”
高效監管 維護安全
上海海關在自貿試驗區試行的“先入區、后報關”模式,允許區內試點企業在獲得海關批準后,先憑進口艙單信息將貨物提運入區,再在規定時限內(自運輸工具進境14日內)向海關辦理進境備案清單申報手續。與過去“先報關、后入區”的傳統“串聯式”通關模式相比,新模式允許企業把提貨入區作業與申報備案手續“并聯”進行。
但“‘一線放開’并不意味著放松海關監管,我們是在‘安全有效管住’前提下的‘放開’。試驗區的建設促使海關不斷朝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的新型監管模式邁進。”上海海關加貿處副處長邱海瀅指出。
為了切實履行國境保護職能,維護試驗區內的安全穩定,上海海關多措并舉。一線進境貨物從港口運至試驗區途中繼續實施海關監管車輛運輸、GPS全程定位監管模式。試驗區海關卡口進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并與試驗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進行聯網對接。車輛過卡時,能夠在系統中一次性完成車輛GPS信息核銷、車牌及集裝箱號自動識別、貨物信息掃描驗核以及卡口自動抬杠驗放等程序。車輛過卡入區流程從過去的“兩下(車)兩上(車)4敲章”,轉變為現在的“零下零上不敲章”,平均時間從6分鐘縮短至30秒。
目前,上海海關已確定了6家區內企業試點“先入區、后報關”模式,在歷經多輪模擬演練和流程測試后正式啟動試點,并將根據實際成效不斷優化完善操作規程,待運作成熟后逐步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