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一場醞釀已久的以“街道職能調整、社區功能強化”為實際內容的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在有著“詩城”美譽的安徽馬鞍山正式拉開了帷幕。
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在各地并不鮮見。馬鞍山市雖起步不算最早,但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以“居民對社區的服務更滿意,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工作的熱情更高漲”為終極目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成功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獨具特色的路子。
說起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的初衷,履新不久的馬鞍山市委書記張曉麟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區建設是社會管理最基層、最基礎的工作,要積極探索社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社會管理扁平化,進一步夯實基層工作,配強基層力量,做到權力下放,財力下沉,人員下派,重心下移,不斷推進社區管理模式的創新。”
改革模式——
四種模式穩步推進,不搞“一刀切”
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不是一個新話題,全國各地都在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但是“馬鞍山怎么改”,是擺在馬鞍山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個新問題。
“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要堅持兩條原則:一是從實際出發,避免走回頭路,堅定不移向前推進;二是堅持社區居委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性質不變,不能行政、自治不分。”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給這次改革定下了基調。
馬鞍山市委副秘書長、市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辦公室主任何俊向記者舉例說道,花山區有8個街道,如果把街道撤掉,區里將直管45個社區,“假如一個社區一天報一件事情到區里,區委、區政府就要處理45個問題,管理幅度一旦過寬,就難免會顧不過來。經過深思熟慮,根據縣區、開發園區的不同特質,我市決定采取四種模式予以穩步推進。”
其一,新成立的區,不再另設街道,實行區直接管理與服務社區的體制。博望區就是一個例子,通過成立區社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統籌推進全區社區建設工作,區社區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與區民政局合署辦公,具體對社區開展服務和管理。
其二,老城區的街道,予以保留,但對街道職能進行調整,把原由街道承擔的行業管理、行政執法和經濟發展工作上收至區職能部門;科學設置街道機構,成立“一辦(黨政辦)三中心(黨群工作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社會管理中心)”。同時,強化社區功能,讓社區有更多資源和精力服務居民。
其三,開發園區實行“區鎮合一”體制,開發園區管委會和所托管的鎮在職能、機構和人員上進行整合,園區和托管鎮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工作,由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統一領導,實行開發建設“一盤棋”、財政資金“一支筆”,規劃建設、收支安排、人員調整、考核管理“四個統一”,管委會社會工作部具體負責社會事務。
第四,對于含山、和縣、當涂“三縣”,將城關鎮的經濟及建設職能逐步收歸縣里,城關鎮主要負責社會管理和為居民服務。在城關鎮所轄社區同步推進社區設施精品化、服務網格化、管理標準化、支撐信息化“四化”建設。
改革要點——
關鍵是職能轉移,核心是人員調整
“實施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就是解決職能、權力和力量在區、街道、社區這三個層級中怎樣調整、怎么劃分的問題。”馬鞍山市委常委會議經研究討論后明確,“改革的關鍵是職能的轉移,街道首先要把職能轉移掉,該給區的轉移到區里、該給社區的轉移到社區,職能調整要先行。”
此次改革,馬鞍山市著眼推行社區扁平化管理,以轉移街道職能、精簡街道人員為切入點,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基層社會建設,激發社區發展活力,實現“讓群眾對社區的服務更滿意、讓居干對工作的熱情更高漲”的目標。
根據方案,花山區和雨山區開展轉移街道職能、再造業務流程和推進減負增效三項工作,實現了職能轉移。對街道原有63項職能進行調整,將37項職能收歸區職能部門,街道保留26項職能,職能轉移率為59%。梳理出有關街道和社區的工作流程116條,對其中56條進行了再造,對60條進行了規范。清理出街道和社區考核評比項目21項,花山區對街道和社區考核評比項目除“一票否決”制予以保留,其他確需保留的項目納入年終區委、區政府綜合考核,部門不再單獨考核街道和社區;雨山區擬定了社區考核辦法,對原有考核項目進行了清理歸并。
“我們感覺到,改革之后,街道的職責更加明晰,社區服務居民的精力更加充沛”,雨山區安民街道黨工委書記夏海平告訴記者,街道職能調整后,他們街道原來承擔的行業管理、行政執法和經濟發展工作都被上收至區職能部門,同時強化了社區功能,讓社區有更多精力服務居民。
人員的調整歷來是改革的難點,為了確保在改革的過程中解決好人的問題,馬鞍山堅持“個人自愿、工作需要、組織決定”,做到公開、公正、透明,把道理向大家講清楚,承諾“人員不管調整到哪里,待遇就高不就低,不能讓涉及的相關人員在利益上受到影響”,有效保障了改革的順利推進。
據統計,花山區和雨山區街道合計在崗人員數由改革前的411人減少至244人,除按規定退休、解聘和清退的人員,其余流轉人員全部到崗,街道人員分流率為40.6%。目前,花山區7個街道的總人口數為326805人,平均每個街道總人口46686人、在崗街道工作人員24人、管理社區6個,平均每個社區有專職工作人員19人;雨山區4個街道的總人口數為154664人,平均每個街道總人口38666人、在崗街道工作人員約19人、管理社區6個,平均每個社區有專職工作人員19人。
“為了讓社區工作者對工作的熱情更高漲,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提高了他們的待遇,讓他們在服務居民過程中無后顧之憂”,據何俊介紹,花山區社區專職工作人員人均收入每月增加388元,被評為社區工作者“雙十佳”的人員享受為期一年的每月300元津貼;雨山區社區專職工作人員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年,社區一般工作人員、副職、正職、書記主任“一肩挑”以及掛任街道黨工委委員的社區正職年收入分別達32979元、35499元、39219元、40419元、52419元。
終極目標——
更好服務居民,讓居民更滿意
“就在前不久,我去社區辦失業證,材料是上午送去的,傍晚的時候,社區就把證件送到了我家里。”說起現如今社區的服務,家住雨山區雨山街道山南社區的王強直夸好,他說,現在社區的工作不僅比以前的效率提高了,服務態度、服務意識也更加好了,這種改變讓他和周圍的人很滿意。
王強所在的山南社區居委會主任方梅霞告訴記者,過去社區居民辦理失業證,他們先要到社區、再到街道、然后去區里,現在他們只要把材料送到社區,社區就能直接到區里幫他們辦理,省掉了街道這個程序,效率提高了許多,“還有像生育證、老年證、殘疾證,等等,都跟失業證的辦理是一樣的。”
“改革還原了社區的本質,突出了為民服務的職能,減少了行政職能的色彩,減少了事務辦理的中間環節,使得很多職能行使起來更加順暢,充分調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花山區民政局局長高旭東說。
馬鞍山市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辦公室綜合協調科科長張永星告訴記者,在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中,馬鞍山市設定了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讓社區能夠更好地服務居民,從而讓居民對社區的服務更加滿意。
“改革之前,我們的工作非常雜亂,現在每個人的職能劃分地都非常清楚,每個人也都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為社區居民服務,像我,現在就是負責社區的‘為老服務’,內容固定,工作單純。”花山區楊家山社區工作人員甘伶伶告訴記者,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后,每天她都要到自己的轄區走門串戶,了解居民的需求與困難,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可以說,社區居民想到的,我們會想到;他們想不到的,我們也會幫他們想到。”
據張永星介紹,原先,馬鞍山市各社區的工作職責達100多項,各級各部門還在根據履職需要不斷把新的工作下派到社區,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對社區職責進行了大幅的縮減,目前只有73項,且明確規定不得隨意下派新任務。記者在楊家山社區的宣傳欄中看到了《社區基本服務指導目錄》,上面清晰公示著社區職責的6大類73條,包括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救助服務、為老服務、教科文體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安全服務等。
社區工作者傾情服務居民,居民被打動后,也主動參與到社區管理與建設中。高福銀是西湖花園的居民,今年已經70多歲了。自從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之后,社區主任毛海英便包下了包括高福銀在內的290戶住戶的大小事務。考慮到高福銀獨自一人居住,而且年事已高,毛海英就時常上門探望,與他聊聊天,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長此以往,高福銀被這位社區主任的熱情與關心感動了,他不僅把毛海英看成了朋友,更是看成了親人。因為深受感動,高福銀決定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他主動要求加入社區的紅袖標志愿者服務隊,平常社區里有什么活動或工作,他總是沖在最前頭,左鄰右舍有什么問題,他也總是樂于伸手幫一把。“社區工作人員真的很負責任,很熱心,工作做得很好,所以我幫他們一把也是應該的。”
改革回眸——
社區實惠最多,街道變化最大,部門感受最深
自今年3月份正式啟動以來,馬鞍山市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已經歷時6個月。此次改革,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發現了哪些問題、應該怎么去解決呢?
對此,何俊表示,經過半年的努力,目前改革成效已經凸顯,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包括職能轉移基本實現、分流人員流轉到崗、社區功能得到優化、社區保障更加健全、社區待遇明顯提高、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的效果。
“這其中,實惠最多的是社區,變化最大的是街道,感受最深的是部門。”何俊說,通過改革,區直部門的工作任務增加了、管理幅度擴大了,倒逼他們更新思想理念,強化責任意識,積極探索社區工作規律,掌握社區工作方法,所以他們的感觸最深;而對于街道而言,他們的職能配置由“小而全”向以社會建設和管理為主轉變、人員配置由“多而雜”向統一進口、規范管理轉變、工作方式由“坐機關”向直面基層、綜合協調轉變,所以說街道的變化最大;而社區,其組織功能由管理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考核模式由供應側導向向需求側導向轉變、保障水平由運動式增長向制度化增長轉變,可以說“實惠最多”。
他同時表示,改革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適應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負責人印證了這一說法,“像老年教育工作,已經從街道劃給了區關工委,但實際上這項工作還是街道在抓。原因是區直部門并沒增加人手,他們忙不過來;再者,他們還沒有完全做好接收這一工作的思想準備,所以在銜接上出現了問題。”
“改革是開放的、行進的過程,我市實行的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是社區管理體制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落腳點,更是一個起跑點。”何俊表示,下一步,馬鞍山市將繼續創新服務管理方式,深化基層減負增效,并適時開展“回頭看”,總結經驗,彌補不足,確保“居民對社區的服務更滿意,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工作的熱情更高漲”的改革目標順利、如期實現,推動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獲得成功,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