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蜿蜒北上,串起長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在這段長不到70公里的湘江兩側,三座城市呈“品”字鋪開,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形成湖南無可替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區。
延承“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長株潭城市群以“超級城市”的形態呈現,成為輻射周邊常德、益陽、岳陽、衡陽、婁底五個市區乃至整個湖南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強力引擎。
三市互通構建“大城時代”
湖南面積、人口分居中部第一、第二,但城鎮化水平卻不高,甚至偏低?!爸行某鞘械木C合承載能力不足,難以帶動一個7000多萬人口的大省。”湖南省兩型辦主任徐湘平坦言,湖南的城鎮化有著必須直視的短板。
2007年歲末,長株潭地區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正式開啟“一體化”發展模式,并開始逐漸改變這一現狀。長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的先天“稟賦”令其成為湖南無可替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圈,后天“兩型示范區”的政策優勢,在全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亦助其成為湖南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當之無愧的核心引擎。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曾指出,區域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比較優勢的競爭、要素的競爭。形成“湖南磁場”,需要有更為誘人的比較優勢。長株潭城市群是中國“兩型社會”試驗區,湖南發展的核心區、示范區和帶動區,“湖南一定要打好長株潭這張牌,下大力氣做大做強長株潭城市群,使之成為湖南振興發展的強勁動力”。
在長株潭“一體化”規劃建設布局下,為消除城市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阻礙,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首要突破的壁壘。徐湘平介紹,武廣高鐵建成通車,芙蓉大道、紅易大道等城際干道、高速公路對接順暢,長株潭城際鐵路、滬昆高鐵正在建設……城際交通網的形成再次拉近三市距離,激發城市群互動發展的活力。
“半小時經濟圈”形成的同時,三市也開始了立足于各自優勢的“組團共進”式發展,以長沙為主的工程機械產業、株洲突出的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湘潭領先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等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在三市展開布局,實現個體優勢與整體優勢的最大化,形成聚集效應。
一批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集群同樣在城市群中迅速成長: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為主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工程機械,以株洲電力機車、時代機車、湘電集團等為主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和風力發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中電48所為龍頭的太陽能產業集群……
徐湘平表示,通過長株潭一體化,打破行政壁壘,打造核心增長極,通過提升城市群各市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工,在更大范圍內實行了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人流、資金流、物質流、科技流向該區域的聚集。
統計數據給予了佐證:長株潭地區2013年上半年長株潭地區實現GDP4680.91億元,全省占比超過四成,而2007年該地區全年GDP約3411億元;今年上半年,以長株潭為核心輻射周邊的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婁底五市的環長株潭八市則占據湖南GDP總量近八成;2012年,該城市群63.39%的城鎮化率分別高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16.74個和10.79個百分點。
2012年出臺的《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2-2020)》提出,構建以長株潭城市群為核心的新型城鎮體系。到2015年,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率可達到70%,長株潭將被定為于“超級城市”強勢呈現,進而帶動周邊常德、益陽、岳陽、衡陽、婁底五個市區、乃至整個湖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并成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和中部崛起的標桿之一。
“產城融合”貫通城鄉發展
“新型城鎮化,在于人的城鎮化”,這已成為一種共識。湖南省住建廳城鄉規劃處處長易小林認為,十八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而不是“農村城市化”,這是有其深度內涵的。
新型城鎮化,不應該是簡單地讓農民“洗腳進城”,也不是單純的拆遷改建,農民“進入了城市”不等于就是“融入了城市”。要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不僅其戶籍變成了市民,在城鎮安了家,還要在城市就業,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甚至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上,都要逐漸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
離湘潭縣城12公里,有一個響水鄉。10年前,這里還默默無聞,大多地方雜草叢生。而今,響水鄉已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五大示范區之一,湘潭市崛起最為迅速的經濟園區之一,其鄉名也逐漸被“湘潭九華示范區”所取代。
日前,記者走進九華示范區,只見這里工業園區成片,機器轟鳴,山林幽深,13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劃為3個組團:產業新區40平方公里,濱江新城60平方公里,生態環境保護區38平方公里。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業3大主導產業日益壯大。
不到10年,就已開發建成面積2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240家,總投資1000億元,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06億元,并吸納了數萬名工人就業,還有隨著園區發展洗腳進城的數萬名農民。在“工業新區、濱江新城”定位發展下,九華的第三產業也取得飛速突破,完成了從一片農村土地向一座宜居宜業新城的華麗轉身。
變成市民的農民,一部分通過培訓成為了工廠工人,也有一些做起了小生意,就業、住房、公共服務等問題基本得到保障。忙時上班,閑時邀幾位好友聚餐、K歌,甚至出去旅游一趟,也成為這些“新市民”家庭的日常的居家生活。
九華相關負責人表示,九華的未來,就是要建成集生產、生活、人文為一體的現代文明城市。讓九華落地的企業,只需專心生產,其他相關的一切服務,都有第三方機構專業代理;在這里安居的老百姓,只需享受生活。
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建設,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中聯重科的實踐同樣給出了有益的啟示。在長沙市河西地區,中聯科技園、麓谷工業園、華泰工業園、望城工業園一路向西鋪展開來,基地所到之處,而今早已是現代化廠房外加成熟商業、教育配套齊全的生活、商業完善之地,尤其是中聯科技園周圍早已成為繁華的中心街區。而在早年產業園建立之初,這些地區還是長沙市的冷清的偏遠地帶。這些轉變,除了受城市發展規劃以及自身發展規律影響,也定有產業聚集效應的一份功勞。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多種場合下也曾表示,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成熟并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可以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從而實現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地方受益,企業也能減少企業發展成本?!斑@也是中聯重科‘工業走廊’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最大的體會。”
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不僅加速長株潭地區城鎮化,并且從長沙一路向西,延伸到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在長達267公里的沿線,每隔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常德漢壽縣、灌溪鎮、益陽沅江市等等都有著成功的經歷。這些園區大多成為地方財政主要來源以及財稅頂梁柱。
“兩型”筑城展開“綠色實踐”
長株潭城市群不斷壯大產業支撐、擴大城市規模,奮力向“超級城市”邁進的進程中,長株潭亦不忘規避大城市詬病,追求城市建設管理的良性發展。
徐湘平介紹,管理者始終堅持從城市規劃、建設、運營到管理,從設計、材料、工藝到標準,全過程、全方位體現“兩型”特征,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堅持集約發展,探索多組團空間發展模式;將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的單元從縣區細化到鄉鎮,將“兩型”理念落實到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
事實上,因缺乏區域性合理規劃給長株潭地區造成的區域污染影響至今?!伴L株潭一體化”倡導第一人、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張萍曾指出,早在“計劃經濟”時代,缺乏區域性規劃的弊端就在三地有所顯現,比如株洲在清水塘地區布局了大量的冶煉、化工、農藥等重污染產業,這讓位于其下游的湘潭、長沙苦不堪言,流經三地的湘江亦淪為全流域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段。
面對長期困擾長株潭的區域污染問題,《關于在長株潭城市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定》、《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湘江保護條例》等在近幾年密集出臺。徐湘平表示,“兩型社會”幾乎以一種“倒逼機制”促進長株潭地區產業、城市建設轉型升級。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決策層亦始終堅守“兩條底線”、“兩大機制”?!皟蓷l底線”是決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決不以犧牲人民根本利益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皟纱髾C制”指產業準入機制,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再者建立產業提升和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下決心淘汰一批落后產能。
2008年以來,曾經的工業重鎮與污染重地并存的株洲市,在以犧牲清水塘地區每年30多億元工業產值、3億元稅收的基礎上,實施“炸煙囪、吃廢渣、凈污水、變土壤、美環境”等舉措,“十一五”期間關停污染企業123家,淘汰落后產能企業79家。
如今,在株洲這個曾經的“污染城市”,無論走到哪條街道,都能看見兩旁綠樹成蔭,煙囪林立、黑煙四起的情形已無跡可尋。整個株洲城,從燈火輝煌的神農城景色怡人的湘江風光帶到惠民環保的公共自行車、街頭洋溢著笑容的市民,處處可見“兩型”理念在城市間的滲透。
在長沙市的農村,隨著城鄉統籌、城鄉同治的推進發展,光明村、關山村等這些按照“兩型”標準打造的新農村里,錯落有致、灰瓦白墻的復古名居隨處可見,分類垃圾桶還有太陽能路燈、農戶射燈等公共設施整齊安放,村民們正享受著“兩型”的生活。
在“兩型”理念下展開的“綠色實踐”,推動著長株潭地區乃至湖南經濟、環境、城市面貌的幾近顛覆性的轉變,也必將催生更多經濟快速發展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和“宜居村莊”在湖南日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