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萊蕪市萊城口鎮棲龍灣村,沿路有個警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禁止放養牛羊”,放眼望去,山上目光所及之處也真的看不到一頭牛一只羊。聽說棲龍灣村曾是家喻戶曉的養牛專業村,如今為何禁止放養牛羊?9月2日,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棲龍灣村。
在棲龍灣水庫旁,村民鄭曰說:“以前我們村一百多戶人家,八十多戶都養牛,一進村就能看到滿山的牛羊群,最多的時候有300多頭牛。這兩年養牛羊的人家就剩2戶了,并且是圈養。”村民向記者介紹,這兩戶村民一戶是兩位年邁的老人,靠養牛維持生計,其他的都不會,所以一直圈養著5頭牛,另一戶則養了100只羊。
老百姓為什么不養牛羊了?在鄭曰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幢幢居民樓坐落有序,條條人行道整潔美觀。“你看我們住的房子跟城里人住的沒什么兩樣,環境這么好,再養牛養羊就不合適了。”在村委辦公室里,村黨支部書記鄭靚說:“要想保護好生態環境,就要從根源入手,我們村曾是養牛專業村,但這并沒有為村民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種的新植被還是小苗時就被啃壞了,年年栽樹,年年不見長,破壞了植被。”為了讓村民像城里人一樣過上干凈、舒適的生活,鄭靚決心要改變棲龍灣村,打造成生態文明村。
看似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棲龍灣經濟基礎差,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村民不禁疑惑:“沒了牛我們還吃什么?”鄭靚堅定地說:“吃生態!”
剛開始,百姓并不贊成村書記的想法,村里就開始給老百姓做工作。自2007年始,短短6年的時間里,棲龍灣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鄭靚的帶領下,村里開始發展林果業,大量種植花椒、板栗、杏樹等,山綠了,水好了,村里又著手發展淡水養殖,青壯年也不再待在家里放牛、種地,而是走出家門打工賺錢。鄭靚用實際行動向村民證明了他的發展思路,“沒有了牛,我們照樣吃得好、住得好。”“你看看我們的水庫,我們村大小有六七個水庫,棲龍灣水庫大概有10萬平方米,以前,生態環境不好,水庫干旱時都能看到底,真是干得透透的。自從村里綠化后,水庫的水再也沒有干過,而且山上打的井20多米深就有水,周圍的村都比不上我們村的水好。”81歲老人程會亭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道。
生態環境好了,鄭靚又開始著手改善村民們的居住條件。2010年初,鄭靚抓住國家土地增減掛鉤試點的機遇,與地理環境比較好的谷堆山等村調地,用來建集中居住區。目前,已完成拆遷108戶,建成二層聯排安置樓22棟、入住95戶,在建7棟、可安置33戶。同時,配套建設了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文體廣場,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今年1月,我們村榮獲‘山東省生態文明村’榮譽稱號。”他說。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鄭靚自信地向記者介紹,村里注冊成立了棲龍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利用流轉的110畝土地,發展食用菌養殖、綠色無公害種植、中草藥種植、淡水養殖等,村民年可獲得工資性收入2萬余元,村集體每年增加管理服務費5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