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日前正式由國務院批準實施。5月24日,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掛出的“縮略版”規劃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詳細的規劃尚未公開露“真容”。這份自2004年起就開始啟動的《規劃》,2006年就進入了草案征求意見階段,然而,到今年3月才傳出正式上報,日前正式獲得批復,堪稱“六年磨一劍”。參與了前期調研和重大課題研究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郁鴻勝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最終出臺的《規劃》相較2006年的征求意見稿已“有了很多修改”。
與2006年的初稿相比,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有了明顯擴容,其中,“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定位首次被提及。并且,長三角的邊界也大大延伸,由原先的16個城市都市圈擴展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再度感受到制度的新推力。
率先轉型新使命
“《規劃》是應時而出。”區域經濟專家、國務院參事徐嵩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它是必要的。非如此,則不能在長三角形成一個合力平臺,不能為長江經濟帶擔當有足夠導向性和驅動力的龍頭,不能為東、中、西部中國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和條件。它又是必然的,水到渠成,見諸《規劃》所列已具備的各項條件與優勢。”
《規劃》最大的一個突破在于,要求整個長三角地區,而不僅僅是上海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長三角被寄予了率先轉型的重要使命。楊建文介紹說,目前,轉型的導向大約分為科技導向型、服務導向型、消費導向型、民生導向型和低碳導向型。“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歸納,還是聚焦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在楊建文看來,在現階段的長三角,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確實已具備了必要性、可能性,且有了轉化為現實性的基礎。“它必須要這么做,而且有可能這么做,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有可能轉化為現實。”
“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在《規劃》中首次被明確提及。徐嵩齡說:“現代服務中的現代物流業相對易于實現,而現代金融業則更多需與政策關聯。”
徐嵩齡提醒,規劃中突出強調的先進制造業,尤應突出強調其中的裝備制造業。“它是制造業中的王冠,是長三角先進制造業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只是先進制造業而沒有先進裝備制造業,長三角只能屈居于世界制造業的‘藍領’,而不是‘白領’。中國工業將始終大而不強。”
壁壘或會減少
浙江商聯理事周世強,這幾天又在上海奔走。他有家電子商務公司,總部在杭州,“走出去”到浙江和江蘇,發展都很不錯,但就是進不了上海。上海的門檻比較高,他已幾度碰壁。《規劃》的出臺對周世強也是個喜訊,他又趕來上海,再度努力,“希望壁壘障礙能夠少一點。”
不過,周世強只是謹慎樂觀。他告訴記者:“去年一年,像我這樣的商界小人物,就參加了50多次類似長三角經濟協調的會議,但有實質性進展的很少。不同地域的人表面高調客氣,私下各有各的算盤。”
周世強記得一個細節,去年,他列席了一次長三角政府部門關于某經濟項目的商討。在飯桌上,一位上海官員開口就說:“杭州是我們上海的后花園。”“這個說法也不算錯,但,我們很多浙江人聽了有點不舒服。”周世強告訴記者。
擁有華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史德強,也有著類似的煩惱。專事化工、危險品運輸的華強物流總部在上海,想拓展到寧波,可是,“寧波只有一家危險品倉庫,而且和上海的費用不一樣,操作規范也不一樣。而且,華強在上海物流園區注冊,和外地連稅收都不一樣。”史德強說。
《規劃》出臺,史德強有了一絲期盼,“應該會對市場格局有個調整,或者說洗牌。長三角地區的市場會統一規劃,而且各地經濟發展會慢慢趨于平衡。至于各地間政策能否趨同,我想在短時間內可能還不行,畢竟城市之間差異太大,消費水平和理念、文化背景都不一樣,一體化應該是個未來的趨勢,多久實現不敢肯定。”
區域一體化仍難推行
建設全球第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也是此次《規劃》中設定的長三角的戰略目標之一。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系主任華民看來,“如果兩省一市不在行政體制上消除區域壁壘,依然要在GDP方面互相競爭,在產業布局上仍力求大而全,而非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互相彌補的產業集群,那么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世界級城市群這一目標就比較難實現。”
事實上,長三角產業的同構也確實為人詬病,被認為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阻礙。《規劃》2006年草案版本中即指出,“上海與江蘇、浙江的各城市之間發展定位雷同,職能分工不明確,存在產業低水平、低效益同構以及過度競爭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選擇電子信息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城市就達到12個。
此次《規劃》中,明確了長三角發展中的“一核六帶”概念。這包括上海這個發展核心,以及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沿(杭州)灣發展帶、沿海發展帶、寧湖(湖州)杭發展帶和沿湖(太湖)服務帶。根據各個發展帶的不同特點,制定了針對性的政策。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或許有利于各個地區產業的差異化發展。
據了解,在《規劃》中,提出了一些加強長三角各地區間的協調性政策,旨在打破行政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不過,周世強感嘆,“一體化談何容易,各地都有各地的利益。就說最小的事情,喝啤酒,浙江喝浙江的品牌,江蘇喝江蘇的,上海喝上海的。”
周世強告訴記者:“總的來說,硬件的聯通是做得到的,高鐵(高鐵民航爭奪戰)、公路、航空,都在推進,但軟件方面相當困難。我們的行政思路和制度安排應該上個臺階,人家歐盟都能夠實現相當程度的經濟默契,我們兩省一市之間為什么就做不到呢?”
周世強也去過珠三角,他感覺,可能是因為沒有跨行政區域的關系,在很多方面珠三角做得有效率得多了。“珠三角有時用不著開冗長的會議,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事實上,在跨兩省一市的長三角,例行的協調機構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不少業內專家都認為這樣的制度還是“偏軟”,成立一個跨區域的行政主體,也許會有助于實現長三角的聯通。
對此說,徐嵩齡并不贊成:“沒有必要為實施《規劃》另建高于滬寧杭的跨行政主體。協商與妥協取得的一致,其績效高于指令。”顯然,一體化還需要更多的行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