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大過不了河,雨小趟不過泥”。這是位于黃土高原群山環(huán)抱中的甘肅定西市通渭縣義崗川鎮(zhèn)悠江村村民祖祖輩輩面臨的出行難題。甘肅省十二屆人大代表李永峰個人出資254萬元,加之向多方爭取資金和以工代賑,最終修筑起一座逾百米長的“民心橋”。
27日,年近六旬的李永峰站在這座被村民們親切稱作“永峰橋”的橋頭向媒體講述了他對這里“窮怕了”的老百姓脫貧致富所做的長期“思考”。經過深入調研、走訪群眾和村班子商討之后,他認為交通條件差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大問題,出行難仍然是群眾面臨急需解決的事情。
如今作為一個從悠江村苦苦打拼出來的民營企業(yè)家,村里那條河既見證了土生土長于此的李永峰童年諸多趣事兒,也給他留下了無數煩惱記憶。“一到下雨天,學生無法出村上學,村民只能‘干瞪眼’。”他說,這個村的一家一戶、一草一木就跟他的身體一樣,自己非常了解,它缺什么、需要補什么,心中都有數。
這條總投資346萬元的的“永峰橋”長106米、高9米、寬5.5米,于2012年11月中旬竣工通車。大橋的建成徹底改變了義崗川鎮(zhèn)東南、悠江村2700多名群眾行路難的問題。
“在我們這樣的窮山溝里,能修起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實在不是件容易事。”悠江村一位村民感慨道,這座橋讓他們告別了“逢雨出不了村”的難題,道路與外界連通了,大家各種脫貧致富的想法都能有了可能。
記者采訪中,李永峰談及悠江村的未來流露出無法抑制的內心激動,出于對當地鄉(xiāng)情的牽掛,他所“醞釀”的發(fā)展并不僅僅拘限于“一座橋”。他說,地處黃土高原群的通渭縣以前面臨著“三多三少”即山多川少,溝多水少,人多錢少。
“山地被改造成梯田,農民現(xiàn)在都有發(fā)展思路了,五年以后,通渭縣年人均收入將由目前3000元到超過2萬元。”李永峰用自己的話將此概括為“一年一變樣,三年全變樣,五年大變樣”。經過政府調控和雙壟溝播玉米等技術投入,以前每畝地的收入只有兩三百元,現(xiàn)在每畝地收入能達到近2000元,對玉米實施草畜轉化,每畝地收入能達到5000元……這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通過向省人大建議解決通渭縣城長期以來的人畜飲水難題;解決通渭縣城沒有殯葬服務設施而面臨的尷尬局面;通過調查了解到若馬鈴薯形不成產業(yè)沒有多大出路,引導農民走上精深加工的增收路子……在當地老百姓眼里,身為甘肅人大代表的李永峰對當地辦的實事數不勝數。
“如果我的建議,使通渭的事業(yè)有新的發(fā)展,通渭縣人民群眾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永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