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杭州地鐵一號線的九堡站站臺上兩名女子上演了一場追逐大戰。原來一位孕婦在車廂內見一名中年婦女不停吃東西上前勸說,但對方不聽,于是她拿起手機拍照想在網上曝光,結果被對方憤怒追打。這與此前武漢地鐵“熱干面”事件如出一轍,拍照曝光是否妥當再次引起網民熱議。(2013年9月26日中國青年網)
地鐵上文明與惡俗的較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所謂“武漢地鐵二號線開通3個多月以來,因勸食引起的首起極端案例”,也只不過是見著見不著的事,并不代表沒有發生不文明行為。
地鐵上的不文明行為對公共乘車環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蔥油餅、韭菜餃子……早高峰幾乎封閉的地鐵車廂內充斥著異味,讓不少乘客厭煩。這不僅事關公共衛生,侵害了其他乘客的利益,更涉及安全,因為食物殘渣容易滋生蟑螂、老鼠等,危害地鐵的電氣線路設備,“果殼、煙頭、口香糖、檳榔渣,什么都有”,也給保潔員增加了工作量。
那么,對于地鐵上的不文明行為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
“如果有乘客在車上進食,你會勸阻么?”
該如何勸說?或曰:監督他人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做到輕言細語,善意提醒,不激化矛盾。“因為監督的目的在于糾正他人的錯誤,讓對方的行為變得文明起來。只有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就是說,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像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如此確實不錯,但沒有人會將改造“世界”為己任。
或曰:一旦勸阻無效,或發生了“極端案例”可由地鐵部門處罰;但很多人不會因小失大,關鍵是大家都很忙。
或對于不聽勸阻的,給點“顏色”看看,這不僅“師出無名”,且犯了“多管閑事”的禁忌,還侵犯了肖像權。
或曰:“這是地鐵工作人員的事,不應由乘客出面‘管閑事’。”
這話我愛聽,我們不應該在勸還是不勸上糾纏不清。原因是地鐵有責任為乘客提供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制止車廂內的不文明行為,地鐵責無旁貸。因此筆者建議,維護公共乘車環境地鐵方面需有所作為,不能因為有了一紙某某規定就萬事大吉了,就一勞永逸了。制度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自身不會制止不文明行為,制度只能是工作尺度,只能為工作提供有章可循,讓執法“師出有名”,這就像掃地,“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地鐵上的不文明行為,是“兩個文明”不相協調發展的表現,公眾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既然有人既不適應,勸說無效,就應該讓制度去幫助他適應,這是維護多數人的利益,是社會文明的最基本要求,我們有信心相信,在制度的制約下,文明行為一定會成為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共同營造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