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而廣州市市領導不帶頭坐公交,公車不封存,市政府周邊的區域也不限行,似乎在公眾面前鬧了一個冷笑話。不禁讓市民感慨,本該帶頭低碳出行的市政府都“懶得作秀”了。(據《南方都市報》9月23日報道)
那不妨讓我們看看其他城市的“世界無車日”,是如何“秀”的。北京、杭州等地以公務人員帶頭不開車、地鐵延長運行時間、停車場免費開放等一系列活動,迎接“無車日”的到來。銀川市自行車協會舉行“低碳出行迎接無車日”活動,60多名騎友騎行40多公里向市民宣傳綠色出行。吉林省長春市開展了部分公交線路免費乘車活動。其他一些城市,劃定了指定區域進行交通限行,投入新一批天然氣公交車,增加環保公交車數量。
然而,這一系列無車日活動,讓市民慨嘆: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當然,道路“無車”非世界無車日一天就可以水到渠成之事。歸根結底,減少車輛的數量關鍵在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建設發達的公共交通網絡。我國鐵路總長度不斷增加,截止至2007年已經進行了六次火車提速,各地高鐵數量也在增多,道路交通四通八達。但是從總體上看來,我國二三線城市公共交通仍處于交通的“慢車道”,公共交通欠發達。公共交通較少覆蓋一些偏遠的區域,公交車數量少,火車班次少,造成了市民出行的不便,使得開車出行成了無奈之舉。較落后的城市,缺少高鐵、地鐵,火車頻繁晚點,這無疑大大拖長了人們耗在路上的時間。乘坐公交車出行是很多市民的首要交通方式。許多城市,空調公交車的數量并不多。炎熱的夏季,乘坐一次沒有安裝空調的公交車等于進行了一次“桑拿浴”。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相較之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公共交通相對發達,火車、高鐵、地鐵、公交等一應俱全,但是,如何提高乘客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舒適度成了一道新的考題。地鐵里時常飄出的“韭菜包子味”讓乘客苦不堪言,每逢春節人滿為患又一票難求的火車站讓打工族心酸不已,擁擠不堪的公交讓人望而卻步。這些,都有待有關部門想辦法解決,以促進公共交通的發展,讓公眾更愿意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綠色交通、清新空氣”,減少私家車數量,提升空氣質量,唯有更好地發展公共交通才能助其一臂之力。世界無車日的“一日秀”,可以喚起人們綠色出行的意識,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車輛多、空氣差、交通擁堵的局面。公共交通的發展需要各方長期的關注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