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數據顯示,延續著上個月走勢,8月份全國房價依舊保持著上漲態勢,環比價格上漲的城市個數由62個增加到66個,環比價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均由4個減少為2個。不過,在70個大中城市之外,目前全國一二三線城市房價漲跌已呈現分化趨勢。(9月19日新華網)
買不起房,是多少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輕人心中的痛。好不容易用父母給的家底支付了房屋首付,卻欠下了大額的銀行貸款,每月的收入扣去了房屋貸款后,剩下的錢還需要維持家庭開支及撫養孩子。不少人因此不得不降低生活標準,過起了“負翁”的生活。對于沒有背景,又并不富裕年輕人來說,“負翁”的生活經不起任何財務風險,精神上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限制房價是百姓們一直以來的呼聲,出臺的政策也不可謂不嚴厲。可是效果卻“雷聲大雨點小”,作用似乎不是那么的明顯。原因就在于,房屋買賣歸根結底是一種市場行為,價格是供求關系的具體體現。解決城市房屋供求矛盾問題,是解決高房價的關鍵。
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和畢業后準備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學生們,是城市買房的主力軍,對于他們來說,購房是融入城市的基本條件。在與房地產相關聯的各方中,地方政府,房地產商和炒房者都獲益了,而作為外來者的他們便是高房價的最后埋單者。
房地產,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獨一性,決定了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半壟斷”性。同樣的房子,同樣的格局,地理位置的差異決定了價值的不同。為了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或優勢,人們往往寧愿承受高價格選擇地理位置好的房子,而放棄低價格卻偏遠的房子。
買房買房,其實買的不是房,而是通過買房的行為選擇一種生活,一種人生。不斷推高的房價,說明了一點,能夠提供人們所向往的生活工作環境的地方還不夠多。
高房價的城市,往往是具有政策優勢的城市,政策上的傾斜,給予了一個城市的活力,使一個城市變得經濟發達且宜居,人們向往這種環境,便聚集而來。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過度膨脹的城市也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高房價便是其一。
只有創造出更多適宜工作生活的環境,才能真正緩解房價壓力,這不僅僅是建設保障房的問題。而是通過平衡政策,提高中小城鎮的整體環境。比如說通過完善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招商引資創造工作崗位,通過市場之手建設配套生活圈等等,吸引人們居住,從而根本上解決大城市的人口壓力。
目前的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都是可以從根本上緩解大城市高房價的道路,是利國利民的政策。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也要擦亮眼睛,解讀政策,選擇好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房子”,別讓高房價阻礙了通向幸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