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檔案
名 稱:廣州歌劇院
位 置:位于廣州臨江大道和華夏路交界處,新城少年宮南側,瀕臨珠江
投 資:總投資約13.8億元人民幣
規 模:占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7.3萬平方米
設 計:世界著名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英國)主持設計
進 度:2005年開工建設,2009年底竣工,2010年5月正式對公眾開放
閃耀珠江的“雙礫”
廣州歌劇院坐落珠江新城少年宮南側,瀕臨珠江,位于臨江大道和華夏路交界處。由世界建筑界“諾貝爾”——Pritzker獎的第一位女得主,英國女設計師扎哈·哈迪德擔綱設計。香港的山頂俱樂部也是這位女設計師的杰作。廣州歌劇院總投資約13.8億元,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包括大劇場36400平方米,多功能劇場7400平方米、其他配套建筑26100平方米。其外部形態獨特,猶如一個平緩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不同的兩塊石頭,被形象地稱為“雙礫”。
其中,“大石頭”是1800座的大劇場及配套用房、劇務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錄音棚和藝術展覽廳;“小石頭”是400座的多功能劇場及配套餐廳。兩者皆為屋蓋、幕墻一體化的結構,整體性外殼最大長度約120米。整座建筑地面以上高度為43.1米,地下為負18米,地上7層,地下4層。它與廣州省博物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廣州圖書館共同構成了廣州市新中軸線上的“四大公共建筑”。作為廣州新建的七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廣州歌劇院不僅是華南地區最先進、最完善和最大的藝術表演中心,也是繼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 大劇院之后的全國第三大歌劇院。
廣州歌劇院外部幾層銀灰“鋼甲”的疊合體,使它的陽剛之美呼之欲出。歌劇院的大廳也是鋼骨玻璃面的,似乎能聽見隱約的金石和鳴。為了調和建筑物過于硬朗的線條,設計者在歌劇院兩側還專門設計了兩潭三角形的湖水。剛與柔,力與美,在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
建設難度比肩鳥巢
廣州歌劇院外墻雖然由石材和玻璃鑲嵌而成,但內部卻是“鋼筋鐵骨”,共用去1萬多噸鋼材,用量是國家大劇院的兩倍。雖然廣州歌劇院規模比不上“鳥巢”,但其建設難度卻絲毫不亞于“鳥巢”。
眾所周知,“鳥巢”的建筑有1/4是對稱的,而廣州歌劇院則純粹是一個非幾何形體設計,傾斜扭曲之處比比皆是,其復雜的鋼結構在國內沒有先例。“幕墻上的花崗巖、玻璃沒有一塊是重復的,全部要分片、分面定做,再一一裝上,難度很大。”為此,施工單位事先用電腦做出了模擬圖,計算出了每塊花崗巖、玻璃的尺寸,再找工廠定做好。就算是玻璃,也分了單曲、雙曲、轉角等好幾種規格。
走進“大石頭”后的第一感受,用“震撼”兩字來形容毫不為過。“品字形”舞臺、“雙手環抱形”觀眾席、“滿天星”天花板,不規整、不規則布局,打造了一個富有節奏感、獨具個性的藝術廳堂。“小石頭”內的舞臺、布景及觀眾座位均可根據演出需要自由改造場地。不但可以舉行多種類型的文藝演出,如小型音樂會、戲劇等,還可變成T臺舉行發布會。
與其它劇院不同的是,廣州歌劇院的舞臺比觀眾席大3倍。舞臺設有主舞臺、左、右側舞臺和后舞臺四個部分,主舞臺的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可以滿足不通表演的需要。樂池位于舞臺和觀眾席之間,可升可降,便于和觀眾交流。
歌劇院對聲學環境要求最高。廣州歌劇院舞臺四周墻體都設置有一定高度的吸音材料,避免在舞臺區有過多的混響。而觀眾席更是從地毯到座椅再到天花板,都有吸音功效。觀眾廳采用平面不對稱的座位設置,避免了回聲干擾,墻面凹凸的形狀和角度變化,都考慮到反射、吸聲的需要,以確保聽眾享受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人性設計無處不在
考慮到殘疾人的需要,廣州歌劇院觀眾廳在后排靠近主入口處,安排了4個殘疾人專座,方便其進出休息前廳。觀眾廳則采用座椅下送風,風從每個座位的下風口吹上來,確保每個觀眾均享受舒適的涼風,這樣也避免了上方風流對演出聲音效果的影響。
廣州歌劇院整個舞臺是一個立體的,木板下方隱藏了多個齒輪轉軸,以保證舞臺“能上能下還能轉”的及時轉換。主舞臺的后方,有一個芭蕾舞的專用舞臺,一旦有需要,即可把主舞臺降下去,將該塊舞臺挪至前方。
在舞臺的左側,還隱藏著一個兩平方米左右的小補妝間。補妝間內置一張桌子、一面鏡子。據工程人員介紹,舞臺上設補妝間這是廣州歌劇院的首創。由于舞臺太大,化妝間位于舞臺后面,設置補妝間可避免演員緊急補妝時跑動距離過大。
而位于舞臺后面的化妝間,則大大小小共計40多間,可滿足250多人同時使用。其中還有兩間貴賓化妝間,每間面積約10平方米,為一廳一衛,化妝鏡幾乎占了一面墻。衛生間除了洗漱臺、馬桶外,還設有淋浴間,以便演員沖涼。
此外,廣州歌劇院設立了貴賓區,貴賓區的停車、入口與公眾分開,有很大的獨立性。貴賓區采用黑色大理石和鎏金邊框的配搭組合,營造出富麗堂皇的氛圍。配合不同貴賓對私密度的不同需要,前往觀眾廳的通道上,燈光可調節不同明暗程度。所有這些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設計者無微不至的人性關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