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農業部、民政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全國重點鎮增補調整工作的通知》,決定對2004年公布的全國重點鎮進行增補調整。此舉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加快重點小城鎮建設,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功能,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緣何要增補調整重點鎮?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全國重點鎮建設。根據當年2月4日發布的名單,全國確定了1887個重點鎮。當中,擁有重點鎮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共有124個;廣東作為全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區域之一,重點鎮數量也名列前茅,共119個,包括有比較知名的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佛山市順德區北鎮、東莞市虎門鎮、中山市小攬鎮等。除四川以外,西部其他省份的重點鎮則少得可憐。其中,陜西省僅有8個重點鎮,是全國最少的省份,寧夏只有11個,青海只有12個,東北的重點鎮也較少,吉林只有43個。
據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介紹,我國的建制鎮有17000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江重要產業帶等經濟發達地區。大部分的小城鎮很小,1/3的小城鎮人口不到5000人,發展速度很慢。我國小城鎮人口占整個城鎮人口的比重最高時也僅僅為27%,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德國這些歐美國家。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認為,我國區域發展差異較大,東部、中部、西部的小城鎮發展非常不均衡。在東部沿海的一些發達地區,還出現了特大鎮,它們無論是經濟規模、人口規模還是社會管理能力都超出了傳統意義的小城鎮。此外,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小城鎮所承擔的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有必要對重點小城鎮進行重新界定。
全國重點鎮在集聚人口、擴大就業、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不少鎮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但總的來看,全國重點鎮的數量偏少,一些鎮出現了撤并調整,一些鎮發展比較滯后,還有一批未列入全國重點鎮范圍的鎮發展迅速,已成為實際工作中的扶持重點。按照推進新型城鎮化對小城鎮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增補調整全國重點鎮十分必要。
因此,通知提出全國重點鎮區位優勢明顯、產業人口集聚能力較強,是縣(市)域中心和副中心,在縣(市)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核心的作用。通過增補調整確定一批全國重點鎮,支持加快發展,可以為全國的小城鎮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增加投資需求和拉動內需增長,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利于有效轉移農村人口和緩解大中城市壓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強服務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推動地區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全國重點鎮需具備什么條件?
根據通知要求,同時符合以下6個條件的建制鎮,可作為全國重點鎮的推薦對象。
條件1:人口達到一定規模。鎮區常住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或鎮區常住人口占縣域總人口超過一定比重,吸納縣域新增城鎮人口能力較強。
條件2:區位優勢明顯。區位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優越,對外交通便捷,已明確列為縣域優先發展小城鎮,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高等級公路直接連接。
條件3:經濟發展潛力大。經濟基礎與市場機制良好,主導產業特色明顯,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符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理念,產業發展無明顯土地、水資源、環境容量等方面制約。
條件4:服務功能較完善。鎮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能為周邊鄉鎮提供水平較高的教育、醫療、交通、文體等公共服務,鎮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穩步延伸。
條件5: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銜接且符合實際。有強有力的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及穩定的技術和管理隊伍,確保各類規劃實施落地。鎮容鎮貌整潔,建設富有特色。鎮領導班子改革意識強,勇于探索和實踐。
條件6: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應用符合自身特點及環保節能要求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提高小城鎮總體生活品質、完善服務功能為目標開展科技創新探索,為小城鎮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重點鎮前景如何?
此次通知明確提出了增補調整全國重點鎮的工作目標:使每個縣(市)至少有1個重點發展的建制鎮列入全國重點鎮。將全國重點鎮作為今后各地各有關部門扶持小城鎮發展的優先支持對象,將其發展成為既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緩解城市壓力,又能服務支持農村、增強農村活力的小城鎮建設示范。
有專家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戶籍改革是其中的核心改革內容,未來與大城市比,重點鎮落戶的準入門檻低,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和社會成本也相應較低。重點鎮極有可能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樣板,這取決于未來各項政策能否落實。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樣本,小城鎮的改革阻力和難度都會比較小,未來可能會有一系列的政策傾斜,不僅包括戶籍改革,還可能包括土地流轉、住房建設、公共設施等多方面領域。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認為,新型城鎮化應以發展大中城市為主,因為大中城市的二、三產業更能為農業人口提供足夠的就業,并且有利于土地集中使用、環境治理與保護耕地。目前我國許多大中城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現有的城市人口密度,完全有能力吸納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而無需擠占太多的耕地。不管我們現在對小城市采取多少傾斜政策,事實上一些小城鎮確實正在萎縮。因此不能籠統地喊發展小城鎮,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大城市為主、中等城市為輔、小城鎮占較小比重。住建部等七部委發文重點發展部分優勢城鎮,可以避免小城鎮遍地開花造成資源和耕地的浪費。
對于通過典型示范推動小城鎮建設與發展,也有專家存在疑慮。據城市化委員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通過行政手段為一些小城鎮配置資源,無疑將給這些小城鎮的發展帶來好處,但行政干預的另一個結果是優勢資源向部分地區過分集中。我國城市化經驗表明,不同城鎮的行政級別各不相同,因此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省會城市和地方市、縣之間資源供給和需求出現不平衡現象。此外,能夠同時符合全國重點鎮推薦要求的小城鎮顯然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再冠一個全國重點鎮的行政稱號有點多此一舉,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拉大與其他小城鎮的差距,有違公平原則。
通知同時要求“堅持有重點地發展”,即通過全國重點鎮增補調整工作,落實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戰略,部署實施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將縣域中心、副中心等優先發展的重點鎮納入全國重點鎮范圍,防止不切實際的低水平分散建設。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中,加強重點鎮建設無疑是釋放城鎮化加速布局的重要信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鄒德慈認為:鼓勵重點鎮有所發展,能抑制目前大城市流入更多的人口,減少大城市的壓力。這一政策是好的,就要看重點實施的效果,因為鎮與鎮之間差別很大,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