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我國已有十多萬農民工在異鄉結成了“臨時夫妻”,其中包括許多將配偶留在家中獨自外出打工的已婚農民工。有婚戀專家對羊城晚報記者說,“臨時夫妻”現象已經不單單是道德問題,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消失已不可能,還會逐漸增多。(8月29日《羊城晚報》)
在農民工群體中,“臨時夫妻”這一現象是一個客觀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對此,有理解,有同情,有指責,而專家認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不禁讓人愕然。
從客觀上來看,“臨時夫妻”有其存在的社會土壤:夫妻長期分居;在他鄉遇到異性的吸引;性饑渴;感情原本就脆弱;有“臨時夫妻”居住的出租屋,而無夫妻團聚的住宿場所;依法治理滯后,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為“臨時夫妻”走到一起提供了可能。
但是,絕不能據此而斷言是一種必然產物。所謂必然產物,就是非出現不可的,不可避免的產物,更不能由于種種原因,而否認或弱化道德的力量。
如果是一種必然產物,那么在廣東3000萬農民工中,凡是單身,都會“必然”與異性組成“臨時夫妻”,這顯然是以偏蓋全,以一當十,也是對“良民”的玷污,甚至是一種心理上的惡性誤導,同時,對蹲守家鄉的伴侶也是一個邪惡暗示。因為,專家的言論,在某種催化劑的作用下,可能變成聲音,變成意見,變成輿論,變成可能,變成事實或現實。
正如出此論調的專家只是一家之言,媒體的受眾當然不能據此認為所有的專家必然都持這樣的觀點一樣?!芭R時夫妻”盡管有值得人們同情之處、理解之處,但這種現象絕不是一種正?,F象,絕不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就業機會的增多,夫妻團聚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良幣一定能驅逐劣幣。專家應該為推動社會正能量的積聚,推動社會的進步,多從正面建言獻策,而不是見風就是雨,見到毛,就是鴨,悲觀失望,危言聳聽,亂開輿論的信號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