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正在抓緊研究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并將在適當的時候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據了解,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定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并要求在7月底提交有關部門討論。8月12日,清華大學提出的養老體制改革方案公布,從2015年開始實施有步驟的延遲退休計劃,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職工和居民65歲領取養老金的目標。(8月14日新華網)
今年4月,人社部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尹成基即證實,人社部正在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頂層設計”,并稱這“是當前重點工作”。當然,現有的養老體系存在很多問題,各類人群待遇差距顯著、養老基金缺口大……而解決養老缺口的一個方案,延遲退休備受關注。
近兩年來,不斷傳出延長退休年齡、推遲養老金領取時間的新聞,屢屢引發公眾焦慮情緒。不否認,為了適應未來人口壽命預期的提高,十幾年甚至更早之前,發達國家就開始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他們或是在既定現收現付制下提高退休年齡,或是通過引入個人賬戶和建立積累制,改變制度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應對老齡化的壓力更大,延遲退休可能不可避免。但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只簡單強調延遲退休以緩解養老缺口,無異于用窮人的錢補貼富人,這其實很不公平。
之所以這么說,就要回到當下的養老制度的深層次問題上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軌制”:養老制度在中國實際是“一國兩制”,準確說是“一國三制”。大部分公務員和部分事業單位職工在金字塔的頂端,緊接著的是城鎮職工,最后是只能享受城鄉居民養老的城鄉居民。必須直面的是,當下養老制度給大部分階層、群體造成的公平性焦慮。普通公眾(及其所在的企業)承擔了較重的負擔,卻享受不到不需要自己掏錢或繳納很少養老金的事業單位、機關單位職工那樣的養老待遇。
延遲退休當然可以討論和研究,但在公平問題未得到很好解決的背景下,以養老缺口或其他借口,貿然說要推行延遲退休,不反對恐怕不是正常理性的人。具體而言,養老制度是采取美國模式還是歐洲模式、日本模式,是現支現付,還是用未來的錢填當下的窟窿可以進一步研究和討論。但無論如何,無法回避的是,之所以大部分公眾反對延遲退休,這和目前的養老制度不公平有密切關系。
從這個角度上說,改革現行養老制度,首先是要解決公平問題。讓企業和企業職工的個人負擔減輕,逐步改革事業單位、機關單位的養老制度,實現全國基本統一的養老制度,而不是靠犧牲普通人的利益,來緩解養老難題越來越迫切。另外,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均壽命延長,工作一代需要供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出現,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非常明顯。如果等到“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的時候再調整退休年齡,恐怕也為時已晚。而調整退休年齡其實也治標不治本,必須改善人口結構,及時調整生育政策。
另外,不同群體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正如人社部所言,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作為一項涉及所有人的公共政策,不僅僅是人社部要聽取各方意見,更要有充分的社會大討論。于此而言,相關部門和官員、學者可以發表其意見,但絕非意味著政策走向就一定如此。只有經過了充分的討論,解決了上文提及的公平等問題之后,才有談延長退休年齡的基本條件。簡單說就是一句話,不談公平問題,莫談延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