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招生季,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就業率”成為各高校形形色色的招生簡章上最吸引眼球的噱頭。北京某重點高校研究生部負責人趙巖坦言“就業率注水早已成公開的秘密”,以他所在高校為例,今年對外公布的研究生就業率是95%,可實際情況卻要“至少砍掉三分之一”。(8月13日《光明日報》)
今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年”,但各高校所報出的就業率卻依然“看上去很美”,那么至今在家待業的畢業生都到那兒去了呢?門口小賣部、學校復印店、淘寶淘工作、蘿卜刻個章……為了一紙畢業證,學生們各顯神通加入到被就業大軍,學校教育的最后一課變成了欺騙和造假。
高校的就業情況是和學校水平、招生計劃、高校專業設置掛鉤的。學校基于財政資金、教師福利等原因,當然希望學校的就業率呈現喜人狀態,但這種希望不能建立在欺騙之上。教育部門統計就業率的目的,是為了考察高校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學校的綜合實力、大學生就業的整體趨勢,從而及時調整教育方向,不是為了“難為”學校。學校用欺騙的方式謊報就業率,不僅給學生傳遞了錯誤思想,更給政府以錯誤的引導。
從小的方面來說,學校欺騙了學生的同時也欺騙了自己。當學校把目光都盯到就業率這個數字上去時,就少有人關注就業的實際情況,也就妄談找經驗、改變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了。從大的方面來說,給整個社會的就業環境造成了影響,沒有就業率的指導,教育部門就不能及時調整學校專業的分布,不能及時掌握現在學生青睞的職業方向,而高校繼續沒有原則的招收不易就業專業的學生,只能讓學生畢業后更難找到工作,加重社會就業難的現象。學校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為一已之私,置學生未來不顧,置教育方向不顧,學校的最終作用是將學生送入社會崗位中去,對于不易就業的冷僻專業應當根據國家規定適當少招或者取消。
現在各大高校甚至一些定位較強的高校肆意開設專業,追求多專業的現象嚴重,國家出臺的就業率導向就是為了扼制這一現象,對各校的專業設置把關,但注水就業率就打破了這一夢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重拾就業率的作用,就要讓就業率真正變成檢驗的一把利劍。高校既當選手又當裁判員,怎能保證結果的公正,只有引進第三方監管部門,才能讓真實的就業率浮出水面。就業率公布應在學生畢業半年后,那時畢業證已經“到手”,學生的工作也已經穩定,此時的就業率才是真正的就業率。
學校要改變理念,重招生更要重就業,重進口也要重出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注水就業率的背后是就業難的現實,政府要盡快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機制,提供大學生更多的就業方式,社會也要轉變就業觀念,更多的接納大學生,只有共同努力促進大學生就業才是根治注水就業率的最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