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又出事了。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日前宣布,在三批次濃縮乳清蛋白粉中檢出肉毒桿菌。8月5日,該公司CEO來北京道歉,展開危機公關。國家質檢總局也發布了消費警示。產品該下架的下架,該召回的召回。
這些年奶粉出的事不少,而這回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中國八成進口奶粉來自新西蘭,影響最為嚴重的多美滋奶粉有420多噸已流入市場。
為此,新西蘭初級產業部長建議,“家長及護理人員使用其他品牌配方乳粉”。問題是中國的媽媽們還能信賴誰家的奶粉呢?本土奶粉因為三鹿事件,信用修復尚需時日。消費者轉而青睞進口奶粉,洋奶粉的市場占有率直線上升,價格說漲就漲。可這回老外的奶粉也出事了——雖然不是第一次。這一方面說明洋奶粉也靠不住,讓人心生“天下奶粉一樣毒”的感嘆;另一方面則說明在食品加工鏈條加長、安全風險加劇的今天,必須正視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如果偶爾出了質量問題,那可能是管理一時不慎,大意失了荊州;如果產品經常性、普遍性地出現問題,那一定是監管不力的緣故,一定是體制機制出了問題。我們國家以奶粉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根源就在于監管泄了氣,尤其是過程監管出了問題,再加上市場退出機制不完善,企業違規成本太低。
食品行業素來被稱為道德行業,可光靠道德自律帶不來一個公平安全的市場環境,換不來食品安全。內蒙古科爾沁牛業的董事長曾對筆者說,他以前去上海調研牛肉市場,找到一個經銷商問牛肉多少錢一斤。對方反問:“你要幾成水的?”那會兒行業潛規則是牛肉得注水。而隨著近些年對注水肉的打擊力度加大后,違規行為跟著升級。牛肉現在不興注水了,改注膠了,更隱蔽,危害更大。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正規企業必然吃虧,食品安全必然難保。
為什么監管總在風雨后?為什么劣幣總在驅逐良幣?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態,此次政府職能轉變應被寄予厚望:在做減法的同時,還要做好加法,放開經濟性管制,加強社會性管制,把寶貴的行政資源從前者向后者轉移。也就是說,政府不要管企業投資什么,生產什么,管也管不好,應該傾力去管環境建設,管節能環保,管產品質量。
市場本身是逐利的,它自己不可能把利益關進籠子里。有時候,政府和市場,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需要配合,牽著手;有時候,這兩只手更需要互相制約,掰腕子,明確彼此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