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完全是房地產市場發展和繁榮所拉動的,并由此積累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因此,政府要想真正的調整經濟結構,就必須去經濟的“房地產化”,即以房地產市場重大調整作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如果房地產問題沒有處理好,經濟“房地產化”不改變,那么其他問題也只能是表象。——易憲容
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之后,市場反應還算平靜,因為數據不僅符合市場預期,也是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在數據公布后,李克強總理7月9日主持召開了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7月16日又主持召開了經濟形勢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并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
李克強總理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要用新視角和新思路來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之大勢。要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既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
可以說,這段話其實就是李克強總理為下半年經濟工作定下的基調,也是下半年國內經濟工作的總框架或新思路:即“托底線保增長”。對此提法,市場解釋不少。如有人認為,盡管財政部部長認為下半年不會出現新的經濟刺激政策,但適度的刺激政策出臺在所難免。
不過,筆者認為,這里最為重要的是“底線”如何理解?是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所規劃的全年7.5%GDP增長目標呢?還是到2020年實現經濟翻番所需要的6.8%增長速度呢?市場上更多的人猜測為后者。不過,筆者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長“底線”不在于具體數字,而是如何保證在經濟下行時不影響整個經濟的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
從政府最近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來看,政府堅持的經濟運行方式,是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調整經濟結構為著力點,以此來釋放改革紅利。因此,政府可以承受短期內經濟下行的壓力,通過扭轉以往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GDP的增長方式,重建國內經濟增長活力。
這種重建國內經濟增長活力,不僅表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往的要求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還表現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往的政府過多的參與和干預經濟轉變成更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以此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因此,當前政府盡管不主張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政策,但在落實企業的稅費減免、完善社會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環保節能等產業投資、擴大棚戶區改造、消化產能過剩項目、發展移動通信技術、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強化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等方面來促進內需,以此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這些都是政府下半年“托底線保增長”的重要部分。
還有,政府也非常清楚,下半年的經濟要在政策取向的底線與經濟增長合理區間尋求平衡,這是保證經濟增長方式得以轉變和升級的基礎。總體來看,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前十年經濟發展所積累下的問題,已經很多,也很復雜。如果對這些問題不清理及進行重大改革,未來中國經濟不僅無法持續穩定發展,而且還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密切關注。就是這種經濟增長思路是否會回到以前的慣性思路上去。比如,政府一方面希望擠出房地產泡沫,另一方面遲遲不敢放棄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工具性,希望通過購買第一套住房來保證經濟穩定增長。但是,這里應該看到,住房作為投資與消費的區分,并非購買套數的多少,或只購買一套住房就不會投資,而是如果不對住房進行事中和事后的限制,購買一套住房同樣可用于投資,只不過杠桿率存高低差異。只要購買住房有利可圖,那么購買一套住房用于投資就會非常普遍。如果住房是投資產品,又有過高的銀行杠桿,那么住房投資涌入市場就成為必然,這就會強化房地產投資及房價上漲的預期。這才是全國當前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本所在。
其次,政府還把保障性住房作為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動力,希望以此來增加投資拉動消費。比如擴大棚戶區的改造。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前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房地產市場發展和繁榮所拉動的,并由此積累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因此,政府要想真正的調整經濟結構,就必須去經濟的“房地產化”,即以房地產市場重大調整作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如果房地產問題沒有處理好,經濟“房地產化”不改變,那么其他問題也只能是表象。
只要經濟的“房地產化”不去除,經濟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就無法解決。可以說,無論當前實體經濟產能過剩還是金融體系影子銀行盛行,無不是與這種經濟“房地產化”有關。因此,政府要實現下半年經濟的“托底線保增長”目標只能是從擠出房地產泡沫入手,只能是經濟的“去房地產化”。否則,想不觸動經濟“房地產化”來實現其宏觀調控目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