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調研時強調,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中國正經歷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這是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過去10年,我國城鎮人口年均增長2096萬人,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35個百分點,到2012年已經達到52.6%,這表明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轉而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1300多萬人口從農村轉入城鎮,由此帶動的投資、消費需求,至少可維持4%-5%的經濟增速。城鎮化不僅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動力,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價值理念發生深刻變化。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城鎮化對農村社會的巨大沖擊。一方面,廣大農民在短時間內變為城鎮常住人口,但身份的轉換并未給生活帶來實質的改變,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徘徊在城市與農村之間,面臨著“回不去農村、融不進城市”的雙重困境;另一方面,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上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失,他們帶走了農村的生氣和希望,留下了無數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荒蕪”、“留守”、“記憶”成了當下許多農村的真實寫照和典型特征。從某種程度上說,許多地方的城鎮化比較偏重于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人口的增多、經濟數據的增長,往往比較忽視農村自身的發展、農民心理上進城、農業的轉型升級。
城鎮化是一個歷史過程,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中國的城鎮化道路,不應是削弱農業、剝奪農民、凋敝農村的過程,而應當是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過程。這也是中國城鎮化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當前,不少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標都是“全域城鎮化”,甚至有官員提出“不干農業,消滅農村”的極端論調。這種盲目崇拜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完全脫離了我國現在和未來的現實國情,其政策取向純粹為了拉動投資、拉動消費和帶動經濟增長,完全忽視農業人口合理有序穩定地向城鎮集中融合,其結果有可能造成比GDP崇拜更具破壞性的惡果。倘若如此發展,城鎮有可能繁榮起來,農村或將繼續被遺忘,荒蕪的土地有可能威脅到糧食安全,留守的老人兒童有可能引發更多社會問題,記憶中的故園有可能成為永遠回不去的思念。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它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在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上,一要防止有城無市的過度城鎮化,避免缺乏產業支撐、新市民變游民、新城變空城的“拉美化陷阱”;二要防止有速度無質量的城鎮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躍進”;三要防止城鎮化的“房地產化”,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四要防止地方政府以地生財,消滅村莊,迫使農民“被上樓”、農村被城鎮化,陷入“掠奪式發展陷阱”;五要防止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陷入高樓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粗放開發的陷阱。
城鎮化是中國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涉及到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治轉型。這不僅是一個與工業化和信息化相互適應、相互推動的過程,更是一個與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支持、協調發展的過程。我們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而絕不能讓農村變成荒蕪之地、留守之地、記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