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造型多樣,互動體驗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面臨生存困境或突破發展瓶頸時,最能展現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無限豐富的想象力。
由于朝圣者眾多,沙特阿拉伯的米納山谷成為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這對于住所、環境、基礎設施以及人流控制等都形成巨大挑戰。聰明的沙特人通過修筑帳篷城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上海世博會上,“米納帳篷城”展館中每一個帳篷的大小都是按1∶1比例復制麥加的帳篷真品。整個布展也將圍繞著帳篷城的城市規劃展開。18頂帳篷、直徑26米的遮陽巨傘構成模擬的極限條件下的人居環境。
西安大明宮館則以大明宮主殿——含元殿西翼的棲鳳閣為藍本,按1∶1比例復原。設計者運用新技術、新結構和新材料,將大明宮館建設成為一座全新功能的現代化展覽館。其中三維立體電影將帶領參觀者展開一段奇幻旅程。參觀者或上天或入地,隨著節奏與鏡頭一起穿梭時空,驚嘆唐朝大明宮的輝煌,感受未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精彩,直觀體驗大明宮與中國古都西安的文化內涵。
成都活水公園案例取魚水難分的象征意義,將魚形剖面圖融入公園的總體造型,喻示人類、水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微縮版活水公園的建成,將成為上海世博會一道靚麗風景線,最大限度凸顯成都“林水相依、天人合一、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現狀,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觀者展示成都“宜居、宜游、宜投資”的城市特色。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進行了歐洲規模最大的社會住宅建設,以“竹屋”和“空氣樹”為代表的新型環保材料、先進的生態技術在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世博會上馬德里“竹屋”保留了各種戶型的居住單元,使每一個進入展館的參觀者都能享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由于每個住宅單元竹質表皮的開啟時間和方式都不同,建筑的外立面將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充滿光與影的強烈效果,由此帶來意想不到的奇妙景?觀。
理念:自然和諧,低碳環保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日益加強,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理念也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追求,這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得到了充分體現。
作為全球唯一入選上海世博會的鄉村實踐案例,寧波滕頭村在設計上運用體現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元素,以空間、園林和生態化的有機結合,表現“城市與鄉村的互動”,再現全球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諧鄉村的發展路徑,進而凸顯寧波“江南水鄉、時尚水都”的地域文化,展示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技術成就以及寧波滕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
倫敦零碳館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建成于2002年的貝丁頓社區擁有包括公寓、復式住宅和獨立洋房在內的82套住房,另有大約2500平米的工作空間。每套住宅都配有露天花園或陽臺,體現了住宅高密度與舒適生活的完美融合。
作為上海的生態示范建筑樓,“滬上·生態家”遵循“天和—節能減排、環境共生,地和—因地制宜、本土特色,人和—以人為本、健康舒適,樂活—健康可持續價值觀”的案例主題,尤其關注節能環保,倡導樂活人生。
德國“漢堡之家”則是一座以極低的能耗標準為特征的“被動房”,基本無需主動供應能量,而是通過地熱泵獲得采暖、制冷、通風和去濕,隔熱隔音、密封性強的建筑外墻和可再生的能源也將在“漢堡之家”得以實現。據了解,這樣的建筑在濕熱的長江三角洲區域尚屬首例,每年每平方米消耗50千瓦能量,這只相當于普通辦公樓四分之一的平均能源消耗量。
成都活水公園的設計理念秉承“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和“人水相依”的生態理念,將社區和公共空間的雨(污)水進行有效收集、通過以生物自潔功能的發掘,進行水的處理和循環利用,營造園林景觀和公共空間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啟迪人們對水的珍惜和對活水文化的詮?釋。
內容:包羅萬象,精彩紛呈
城市,尤其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往往能體現一個地區,乃至一國地理文化特點和發展理念,上海世博會上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正具有這一特點。
世博園區的米納“帳篷城”被分為6個區域。屆時,游客入城參觀,可以通過模型、影像從時空轉換的各個角度看到帳篷城的總體模型、朝覲歷史,感受每小時通過50萬朝覲者的新加馬拉大橋,欣賞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蓄水池的獨特風采。不僅如此,沙特政府雄心勃勃的“未來圣城”規劃、中國、沙特聯合興建的“圣城高速鐵路”項目都能讓游客通過影像先睹為快。
在寧波滕頭村展館內,有生態環境和現代農業技術成就展示、演示互動等內容。其中,以滕頭村普通民居為藍本的“生態屋”,設置家居綠化、風能太陽能發電、屋頂種植、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多個生態環保項目,將充分展示寧波滕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在“生態感受區”,參觀者將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僅能聆聽到風聲和水流聲,還能聞到清新的花卉香氣,體驗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精心制作的花卉帽子和植物上衣也有望出現在展館內,供參觀者穿著留影。
上海世博會上按原型再建的澳門“德成按”展館,設有“典當業展示館”、“英雄物展示廊”、“澳門資料館”等,它不僅將原貌重塑和展現,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告訴參觀者“德成按”的歷史,以及如何通過修復利用使老當鋪變身為“典當博物館”和“文化會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