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京”,“南京—南通”……這不是列車到站表,而是大學生求職不同的城市軌跡。就業季,對于城市的“去向”,讓高校畢業生十分糾結——大城市,機會大、發展空間大,可房價高、壓力大、競爭激烈;小城市,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可缺少高平臺和大挑戰、缺失繁華和現代感。取舍之間,考問的是價值觀。
打拼大城市,追逐夢想高地
一項調查顯示,“機會多”是選擇大城市的首要原因。其后依次為開闊視野、實現事業理想。盡管“逃離北上廣”的說法日盛,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選擇到大城市謀求發展。
“當然要去大城市!”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國際關系專業錄取為碩士研究生的常州大學畢業生陳伊娉十分堅定。她告訴記者,她的專業決定了她必須留在一線城市。“即便在大城市只有一張床,我也必須忍受,否則我的專業就成了一紙空文,這么多年背負的家人的希望也成為泡沫幻影。”
國際化程度高、信息資源密集、文化多樣性等優勢依然是求職者鐘情大都市的重要理由。畢業于常州大學自動化092班的李國建憑借國家獎學金、特等獎學金以及一連串漂亮的簡歷,在同學艷羨的眼光中入職中海油上海分公司。“大城市+大公司=平臺高、起點高、出國機會多。”老家在連云港贛榆的小李坦言,求職之初他就基本沒有考慮過二三線城市以及回老家發展。
“職場上激烈的競爭,每天花費三四個小時奔波幾十公里去上班,大城市超高的房價,子女高額的教育費用……”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李雪,盡管飽嘗在大都市打拼的辛苦,但這并沒有讓小李放棄留在這里,“有得有失,數年寒窗苦就是為了離開農村,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價值。況且,在大城市遇到同等層次有共同語言男士的機會也比家鄉多得多。”
“漂泊族”返鄉,小城市好安家
7月初,以全國大學生為主要用戶群的社交網站人人網的求職意向調研報告顯示:今年畢業生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熱衷程度降到了歷史新低。在今年這個“史上最難就業季”,面對買方市場以及強大的就業、生活壓力,許多畢業生不愿與一線城市“死磕”,選擇了回二三線城市就業。
網友“迷茫的青春”在宿遷論壇發表新帖《86剩女歸家路》,真誠坦露了自己南漂廣州、上海的艱辛。大城市的快節奏、高壓力讓她不堪重負,“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什么時候買房、結婚,還是個未知數。這種看不到盡頭的生活,我真的累了!每一次房東的催租或加租,無時不在提醒著自己不屬于這里,最終在今年下定決心回老家發展。”
與其漂在“大城市”,徒享空洞的城市優越感,不如回到二三線城市,享受屬于自己的歸屬感。老家在蘇州郊縣的袁呈詳,第一選擇就是回蘇州,并順利在臺資企業找到了一份自動化控制的工作。盡管起薪不高只有3000元,但他坦言,一線城市機會多,但人才競爭也激烈;二線城市更適合情況中等偏上的畢業生,而且在家鄉工作,生活成本也低了很多。
適彼樂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不再盲目追逐大城市的光環,而是認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時,親情、婚姻等要素也讓他們的情感天平傾向于二線城市置業安家。今年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的梁承遠本科學的是制藥工程,碩博連讀選的是藥物化學,上海一家醫藥企業許諾其總裁助理崗位,年收入20多萬,北京一家央企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考慮契合專業和興趣,梁承遠放棄了高薪誘惑,選擇回老家的陜西科技大學當“教書匠”,“在中西部地區,藥學發展較為落后,施展才能的舞臺更廣闊。離家9年,現在該常回家看看盡孝心了,兼顧專業和家庭,挺好。”
城鎮化和多元價值觀助推人才新遷徙
不少專家認為,“城鎮化紅利”的凸顯以及二三線城市的后發、崛起,給更多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舞臺和選擇空間。另一方面,年輕人多元“成功觀”和“價值觀”,也成為影響就業去向的新杠桿。
常州大學浦玉忠教授分析說,當企業從商務成本高企的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轉移時,伴隨的必然是人才遷徙。“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才向二、三線城市流動是必然趨勢。人力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恰恰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他認為,在城市化初級階段,畢業生大多選擇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當一線城市人才飽和度、生存壓力增大時,從一線城市撤離到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也是畢業生理性的選擇。
“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幸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自得其樂才是成功,過自己想要并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幸福。”畢業于南京工程學院的網友“小飛俠”創建了畢業大學生QQ群。從群里的交流、吐槽看,越來越多的85后、90后的理想更加務實和自我。“只要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就行。”網友“苦丁茶”說,有些人喜歡大城市的喧鬧,有人喜歡小城市的安逸,無論在哪都是過日子,有自己一份穩穩的幸福就行。
從英國留學回國執著于“心理學”的南京審計學院心理老師蔡遠對記者說,找什么工作,去什么樣的城市工作,這是求職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這里的利益不光指金錢,更隱含著感情因素、生活成本、未來發展、個人興趣和環境考量等,“而我更看重的是: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