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全球排名第42位——這一評估結論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近日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得出。
該報告將中國食安現狀歸類為“良好表現”檔,領先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所處階段。“洋報告”得出此結論并非為了討好中國,而是基于三條客觀事實:一是中國人均GDP全球排名52位,食品安全排名比人均GDP排名整整領先10位;二是中國政府應對食品安全能力遠高于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三是處于同一發展階段與中國有可對比性的印度,其食品安全排名僅位列全球第70位,遠落后于中國排名。就此,“洋報告”認為,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食品安全水平明顯超越其社會富裕程度的國家之一。
“洋報告”基于各國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等三大環節27個定性和定量指標,通過動態基準數學模型計算得出。所引用的全部基礎數據皆來自世衛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官方統計數據,也即“洋報告”沒有引用中國的官方數據。盡管統計分析及計算模型本身的誤差不可避免,但相對而言比中國的“自吹自擂”要客觀許多——當然,迄今為止中國官方從未就食品安全做過“自我吹噓”。
歷盡無數次食安風波,經受著反復發作的食安擔憂,經過一次次生產與流通整治,中國的食安程度究竟幾何?食安保障是否牢靠?中國各級政府迄今難以對國民作出令人信服的對答。在絕大多數國人心目中,國產食品早已到了品質全無保障、監管流于形式、危機此起彼伏之程度。因此,讀到上述“洋結論”,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國民,難免會對該報告所得出結論乃至于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產生是否靠譜的疑慮——這已成中國民眾在接受食安評估信息時的本能反應。
解疑釋惑,有三條值得我們在思考之后作出自我辨析:其一,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各項國家排名歷史悠久,且方法科學、態度嚴謹,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相當口碑。也即國人常說的“口碑較好”。其二,正因為口碑不錯,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對其所發布的各類排名通常比較認可。其三,發布排名報告對其是一項項研究任務而非做一門“生意”。正因為如此,僅近年所發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指數排名”(今年2月)等皆未引發大的爭議。
這種思考并非唯洋媚舉,而是以為“洋報告”之結論,至少能為國人心平氣和地評估國產食品安全之現狀,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思考向度。至少應該是有益無害吧!
“洋報告”和“排名附件”互聯網上都有,有興致的讀者可上網閱讀到全文及排名表。細讀報告后的感受是:
一國食安總體水平與一國發展階段大體呈正相關。食安發展的現狀很難脫離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秩序和法制(治)程度。盡管“民以食為安”在道義和政治層面均屬絕對必須性,但脫離發展階段的“食安訴求”事實上很難兌現。
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食安水平是相對的。歐美多國去年相繼發生重特大食安事件,累計死亡數十人,甚至嚴重引發國際貿易糾紛,但并不影響美國、挪威、法國分列全球食安前三名之排名。這說明一國的“食安能力”系一種綜合保障能力。
新興經濟體國家“食安能力”呈穩步提升狀,一個重要原因是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城市化帶來人口相對集中,促使食品工業化大生產取代小作坊生產,帶動食品供給模式升級換代,客觀上為標準實施、質量控制、政府監管在更廣范圍的覆蓋提供了可能和可行。
網絡監督甚至過度質疑,客觀上為中國食安水平向歐美先進國家看齊并致力于持續的追趕,提供了歐美食安初級發展階段所不曾具備的如此廣泛激烈的輿論倒逼。按現有的國家、政府、社會、民眾、輿論共同立志改變中國食品不安全之實際努力,中國食品安全最終達到歐美水平所需年份很可能會短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