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時期的文化遺產像一部部史書,唯有保留下來才能使城市歷史綿延不絕。”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日前出席山東省文物工作專題培訓班時說,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最危險、最緊迫、最關鍵的階段,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日漸凸顯。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應“齊頭并進”,互為補充。
專項法規缺失較多——建議加快立法進程
近10年來,我國在國家層面先后公布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長城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國家部委層面先后公布了近40項相關部門規章;在地方層面,先后公布了400多項地方性法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法規體系。但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并不完善,特別是專項法規缺失較多。“依法行政的前提是完善立法,法律和法規具有規范性、權威性、穩定性和科學性等特點,是法制建設的基礎。”單霽翔建議,應進一步加快立法進程。只有健全法制,依法辦事,才能更加廣泛、深入地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并保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單霽翔介紹,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構成我國文物資源的整體,目前國家文物部門正在開展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單霽翔建議,全國文物普查應常態化、制度化,以便全面掌握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基本情況,為科學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人才培養與事業發展不適應——建議加大文物保護人才培養力度
人才培養直接關系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未來。單霽翔介紹,近年來,面對文物事業發展需求,我國文物部門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通力協作,持續開展文物博物館人才教育培訓,培養造就了大批具有較高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各類人才。但是應看到,目前文物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均與快速發展的文化遺產事業不匹配。單霽翔建議,應繼續加大文物保護人才培養力度,一如既往地把教育培訓作為一項事關事業發展大局的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實,努力建立起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有實效的文物博物館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和長效機制。
除人才培養,文物安全防范也令單霽翔很擔憂。“近年來,文物安全防范得到不斷加強,打擊文物犯罪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并不能認為已經有效遏止、克服和扭轉了文化遺產安全的被動狀況。”單霽翔說,當前工程建設、環境污染、文物犯罪,仍然是祖國文化遺產頻頻遭受破壞和損毀的三大因素,一些地方文物犯罪的大案、要案頻發,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產業轉型結合——成果應惠及廣大民眾
“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著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單霽翔說,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
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事業應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努力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注重對文化遺產所依存的生態環境保護;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產業轉型相結合,促進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近年來積極實施大型古代遺址保護工程,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使昔日“臟亂差”的考古遺址及周邊環境,成為城市中最美麗、最具魅力的地方,使文化遺產保護的綜合效益逐步彰顯,成為既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又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實踐,使文化遺產成為促進城鄉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寶貴財富。
“應充分認識和理解廣大民眾對于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熱切愿望,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讓更多的民眾充分享受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單霽翔介紹,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堅持和實踐,才使得像四川羌族碉樓和村寨搶救保護、新疆“坎兒井”文化遺產保護、安吉生態博物館建設、“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建設等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受到當地民眾的衷心擁護,使保護工程成為了民心工程、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