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要一個機會,能讓我積累經驗,有成長的空間。”站在人才招聘市場的展臺前,李清源(化名)極力推銷自己。
李清源是北京一所本科學校大四的學生,因為報考研究生失利,從3月起她就開始了求職之旅。她去過廣州、南京,都無功而返,最近在北京一家培訓機構邊做兼職邊繼續找工作。說到找工作,李清源用四個字形容:“真的好難”。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某網站發布《2013應屆生就業報告》顯示,在就業難的大環境下,83.2%應屆生目前尚未找到工作,2013年應屆生平均起薪為2119元/月,而他們期望薪資為2510元/月。
今年企業整體縮編
李清源上周和同學在北京回龍觀租了個單間,房租1600,還不靠地鐵,但總算有了個住處。摸著桌子上的一堆簡歷,昏暗的日光從小小的窗戶里照進來,李清源眉頭緊鎖。6月29日是學校的畢業典禮,她因為兼職的地方有課沒有參加。
與李清源相比,她的老鄉鄭志國(化名)幸運得多,今年26歲的他畢業于北京一所著名高校金融專業,是一名應屆博士。經過幾個月周折,他在一家研究院找到工作,工資待遇不錯,還給解決北京戶口。
“與那些到了最后還找不到工作的學弟學妹相比,我們這幾個博士算好的了。”鄭志國告訴記者,雖然他從讀研開始就是朝著進銀行去的,但今年的形勢讓他不得不調整了就業方向。“今年許多銀行縮減了招聘計劃,連博士想進去都難。” 鄭志國說。
北京某大學負責學生工作的江老師告訴新華網記者:“比較直觀的感受就是今年來招人的單位很少,包括往年這個時候學校會有很多大型的招聘會,今年也很少了。”
江老師說,以前她負責的幾個理工類院系就業率相當高,還有百分之百就業的年份,今年形勢就差多了。
在6月29日舉行的某招聘會上,包括互聯網行業、房地產,甚至金融信貸業的多家企業招聘人員都表示,今年縮編較大。另據記者了解,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北京和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不少企業也存在這一問題。
麥可思研究院從2012年12月12日開始到2013年1月11日結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為38%,低于上屆同期8個百分點。
經濟增速放緩是“主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認為,是國內外經濟不景氣的外因和求職競聘者素質不達標的內因共同造就了今年的“就業難”。
江蘇某國企人力資源部經理告訴新華網記者,該企業往年應屆生招收人數有500多人,今年少了一多半。“任何企業用人都是根據效益的,整個(經濟)環境對企業影響很大,其次是我們這個行業下行壓力很大,行業已趨于飽和,增長空間并不大,所以用人縮減也是自然而言的事了。”
江蘇某211高校的李悅(化名)今年讀研三,她學的是新聞專業。投了幾次簡歷,李悅發現自己雖然是新聞專業的研究生,但幾年下來,她好像一直在上課了,沒什么實踐經驗,更談不上作品。她鼓起勇氣向一家市場化媒體詢問面試結果,得到的答復是,“今年經濟情況不景氣,紙媒廣告收入減少,某些非急需的崗位就取消了。”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指出,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宏觀就業壓力和結構性矛盾等因素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杜玉波說,一是國際經濟及就業形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的外貿、出口、投資、就業等,從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影響;二是2013年國內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已達2500萬人,宏觀就業壓力增大。社會有效需求下降,適合高校畢業生的用人崗位減少,同時畢業生總量有所增加,一減一增,給畢業生就業帶來較大影響;三是結構性矛盾依然明顯,學科專業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部分高校社會需求少、就業困難的專業,沒有及時調整招生規模;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存在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礙,面向基層就業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服務還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何為“更高質量的就業”?
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李克強總理指出,要以簡政放權釋放就業創業創新活力,穩增長、促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擴大就業。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王江松認為,中小微企業已經并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就業的主渠道。但是,由于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國企對這些企業的擠壓,由于對這些企業過度的行政控制以及一些貪腐干部“敲骨吸髓”,這些年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滯,一些企業主收攤后投資移民,很多企業把沉重的代價轉移給勞動者和自然環境,瘋狂地撈一把后就“跑路”,這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留下了極其嚴重的后遺癥。因此,作為政府來講,簡政放權、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無論對于我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還是對于關系到億萬民眾的就業增長,才是正確的選擇。
從未來經濟走勢來看,“就業難”是否還會繼續?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薩茹拉對此持樂觀態度。她認為,從長遠來看,就業難肯定會緩解的,未來的就業形勢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執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學生們就業自我意識的覺醒,會逐步好轉。
緩解就業難,首先,國家應該加快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力度;其次,應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再次,各級地方政府應早做準備和規劃,開拓多種就業的渠道。而另一方面,就業人口本身也要重視自我的培養和職業定位。總之,就業問題的解決既靠國家,更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撒茹拉說。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一新目標。如果經濟轉型能順利推進,使勞動力從目前相對集中的勞動密集型二產向勞動密集型三產、技術密集型二產、資本密集型二產轉移,將有助于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