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進程,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有很多民族聚集區位于山區或沿河、沿海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傮w上看,這些地區近兩年城鎮化率發展迅速,但與全國平均水平52.57%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旅游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如何探索一條“旅游催生城鎮,城鎮成就旅游”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加快旅游業升級是推動旅游區城鎮化的新動力
旅游城鎮化是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鎮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旅游區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但目前來看,總體上旅游業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快旅游業升級是推進旅游區城鎮化的新動力。
要加強區域合作,提升整體實力。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推動城鎮化的一種動力,對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從而擴大城鎮規模有重要作用。很多風景區由于地緣相近,文脈相連,實行區域合作是大勢所趨。通過構筑合作大平臺,立足區域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優勢,統籌布局,以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客源和市場,支持基礎性產業包括交通、通訊、金融、房地產、餐飲服務、商業網點、公共事業等的發展,實質性加快旅游一體化發展,引導周邊農民和經營者聚集,推進城鎮化的進程。
要整合旅游資源,促進優勢互補。一般來講,旅游區各旅游板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互補性強,各地旅游資源有不少結合點。應從景區的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找準賣點,彰顯亮點,把自然山水、民俗風情、生態康體、宗教文化等旅游概念打包捆綁,策劃出富有區域特色的主題形象。通過整合資源、城市互動、客源互送、聯合營銷,形成旅游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實現景區旅游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要發掘旅游文化,形成城鎮特色。文化是旅游活動的內涵,只有文化介入并參與到旅游組織規劃和具體活動中去,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旅游區在旅游城鎮化過程中,要通過對區域文化積淀的挖掘梳理、優秀文化歷史遺跡整修保護和宣傳推廣,形成城鎮的個性與特色,彰顯城鎮魅力。這必將為當地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擴大社會就業規模,改變城鎮就業結構。同時,也有利于當地更新觀念,開闊眼界,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推進產業融合是促進旅游區城鎮化的新趨勢
產業融合是當今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旅游產業的融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旅游業與其他服務業的融合,也包括旅游業六要素之間的融合;另一種是旅游業與非服務業,即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著力推進產業融合,促進旅游要素發展,是促進旅游區城鎮化的新趨勢。
首先,政府要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旅游產業是一個高度復合型的產業,它涉及到食、宿、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同時與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郵電通訊業等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政府要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區域內各項旅游經濟交往實行互惠互利政策,制定統一的產業扶持政策,引導好、發揮好旅游產業的帶動功能,使旅游業向更多的領域拓展,建立現代旅游產業體系。
其次,不斷推進旅游六大要素發展。加快旅游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旅游六大要素,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構思新穎、制作大氣的精品主題文藝展演節目,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示范區(點),開發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及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形成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支撐力。通過“大旅游”激發旅游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整個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加大旅游區旅游業和其它產業融合力度。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如文化、農業、林業、體育、商貿、水利等融合已廣泛存在于旅游實踐領域,成為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的一股重要力量。旅游區農村面積較大,產業結構單一。隨著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逐步推動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對農村和農業帶動作用很大,成為拉動旅游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效動力,不僅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堅持低碳發展是實現旅游區城鎮化的新途徑
在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的今天,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與生態環境脆弱共存的現實,旅游區面臨保護生態環境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重任。因此,秉持“和諧”理念,堅持“低碳”發展,提升城鎮品質,是實現旅游區城鎮化的新途徑。
從地理生態環境來看。旅游區往往生態環境復雜而脆弱,是重要的生態屏障。以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地的武陵山區為例,其內有永順小溪國家自然保護區,烏江、清江、婁水、酉水等水系,是大江大河的“水塔”源區。生態環境復雜,自然地理的差異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明顯因此,使它對江漢平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洞庭湖區、長江山峽等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隨著旅游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的加速,必須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實現發展與保護雙贏。
從社會經濟發展看,旅游區脫貧和發展任務艱巨。武陵源的發展可以給我們深刻啟示:1992年12月,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專家再次對武陵源評估十分震驚,風景區內旅游設施泛濫,環境污染嚴重,被黃牌警告。此后,張家界市堅持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在推進產城融合、城鄉統籌、新區建設、創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探索新路,景區發生了顯著變化,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互促共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宜居城鎮建設要求來看,旅游型城鎮化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能夠合理調整城鎮空間、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從而達到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鎮目標。比如上述提到的武陵山區在旅游型城鎮化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突出城鎮的特色,深入挖掘城鎮文化,避免城鎮的同質化;另一方面,在發展思路上既要保留城鄉景觀的差異性,又讓農民在旅游就業的同時,感受現代化的市民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內涵,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城鄉一體化和人的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