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7日消息(記者徐雯 王朝朋)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眼下,全國各地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城鎮化模式。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那里的村民并不急于成為城里人,他們要產業先行,等村民富起來了,有錢了,再當市民、住樓房。
“我們現在就是想住樓,為什么呢?一是不用我們花錢,有房子的1:1置換樓房;二是冬天住樓有地暖。村里集體有收入,能覆蓋一部分內容……”
說這話的,是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藏南鎮藏馬山集聚型社區的村民陳豐。藏馬山集聚型社區是由長阡溝村等附近4個村子組成的,在外打工十幾年的陳豐,在2007年回到了家鄉,把家里十畝土地流轉出去之后,在家門口打起了工。
藏馬山集聚型社區的土地分散,不適合種植, 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和陳豐一樣,把土地交給風景區或者藍莓園。陳豐給我們算了一筆帳:一畝地一年收800塊錢的租金,在企業里打工掙錢也不少,相當于一個人有兩份收入。
“以前種地都是靠天吃飯,收成好的時候一畝地能剩一兩百,但是土地流轉出去之后,旱澇保收,一年一畝800塊錢。打工這塊,我和我對象一年有四五萬塊錢。”
一年一畝地800塊錢,陳豐覺得很滿意。不過在黃島區的另一個村民社區祝家莊中心社區,村民們開始漸漸有了新的擔憂,他們擔心等到10年、20年以后,800塊根本買不了多少糧食,這樣把土地流轉出去并不劃算。為了打消大伙兒的顧慮,社區組織大家和企業提出了用小麥結算的想法。祝家中心社區常務副書記高學緒:
“我們社區跟公司交談,每年6月30號兌現1300斤的小麥或者現金,這樣就能排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保證大家有飯吃。”
以前是自己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現在村民把地交給企業,自己在企業里打工搖身一變成了“工人”,雖然還是在自己家地里干活,但是畢竟身份不同了,鋤頭、鐵锨這些農具也用不上了,村里很多人開始有了住樓房的想法。
村民們想住樓房過城里人生活的愿望要實現,可是這農民上樓的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先不說住上樓房之后的物業費、水費、取暖費,單單是買樓,就讓很多農民犯了愁。就按一平米1000塊錢來算,100平米就要10萬塊錢。這對很多農村家庭來說,可能是攢了半輩子的錢。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呢?在已經動工建設新社區的黃島區藏南鎮,農民上樓缺資金的問題似乎不存在。藏南鎮宣傳委員于芳說,藏南鎮的農業產業化這幾年飛速發展,借助農業產業化的實力,讓當地開發的公司先投入蓋房,村民們用老房子可以免費置換一套120平米的樓房,讓農民住上樓房沒有了后顧之憂。
“我們這很多城里打工回來的,大家都希望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樣。我們這工作好做一些,都是先建房子,公司有投入減輕負擔。老房子評估之后還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