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長協會7月5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卷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中。但在城鎮常住人口中有2億多人沒有非農人口戶籍,與戶籍非農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驚人。不過,在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種現象叫“偽城鎮化”或“不完全城市化”,即受中國城鄉分割以及戶口制度約束,大量農村進城人員雖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計算為城市人口,但其并沒有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類公共服務,其收入水平、消費模式無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員。這類人口如今高達2億多。
也就是說,在目前全國7.12億城鎮常住人口中,就有2億多人是“偽市民”。這些“偽市民”與城市戶籍人口一樣為城市做著貢獻,卻沒有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比如說教育方面,很多進城農民工的子女只有花錢才能進入公辦學校,更多的只能進入農民工子弟學校讀書,而且,就地參加高考也受到不少條件限制。
再說住房保障。城市戶籍人口已經長期享受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廉租房等保障,而進城農民工最近一兩年才有資格享受公租房,而且,很多地方的公租房優先向戶籍人口分配。可以說,在住房、醫療、社保等多方面,2億多“偽市民”實際上是城市的“二等公民”。這不僅是進城農民工之痛,也是中國城鎮化之痛。
城鎮化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大的內需載體。社科院專家甚至斷言,城鎮化是未來20年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但這個“引擎”能否發揮應有作用,關鍵在于能否讓2億“偽市民”轉變成真正市民。如果“偽市民”不能轉變為真正市民,這些“偽市民”就不能為城市產業提供穩定的勞動力支持,那么,城鎮化就是空談。
盡管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但如果減掉2億多“偽市民”,實際達不到50%。要想去掉“偽城鎮化”這個帽子,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直接改革戶籍制度,要么把捆綁在戶口上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與戶籍徹底剝離。
城鎮化終究是“人”的城鎮化。這里的“人”應該包括城市里的每一個常住人口。只有對“人”不分三六九等,城市才能激發人的最大能量,為城市、為城鎮化創造更多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