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廣州東濠涌中北段及安置房項目最終方案出爐,住宅補償標準最高可達24900元/平方米。令人矚目的是,去年該方案征求意見時,涉及拆遷戶數455戶,現在銳減至12戶,涉及現狀建筑從40670平方米減到了約800平方米。
為何拆遷戶數大幅度縮水?“這是按照省市有關舊城避免大拆大建、少花錢多辦事的精神做出的調整。”越秀區有關官員如是說。在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屢見不鮮的當下,東濠涌二期工程變得更加務實,確實順應了民意。要知道,類似城市景觀說到底還是服務于當地老百姓的。一條河涌再詩情畫意,都不可能像長城、泰山那樣吸引全國游客,所以東濠涌整治應該以提升民生福利為最終價值,點到即止則可。
東濠涌二期從當初的大面積拆遷,回歸到現在的謹小慎微,可能有資金、工期、征拆難度等的考量,但也可以看出,政府似乎有了一種從過往經驗教訓中不斷反省的能力。東濠涌究竟要變成什么東東,這直接關系到改造工程的動作大小。然而,讓民眾稍感遺憾的是,無論是豪華浮夸式,還是樸實無華式,都不是在民意中取舍和修正的。拆遷戶數從455戶變為12戶的巨大彈性空間,全靠上級的英明決斷,民間只得一個“看”字,這與現代社會治理格格不入。
從大面積開建到如今只是拆出一個小小的綠化廣場,可以看出有關部門懂得惜地如金的道理。尤其在越秀這樣的中心城區,建廣場實在奢侈。至于當初有人幻想“拆遷補償金沖上每平方米3萬元”,如今不但碰到了硬地,而且“惠及”的住戶銳減到12戶,難免會讓那些想借拆遷補償實現“人生飛躍”的人失落。但省下巨大的工程成本終歸是好事,納稅人少了一些被“大花灑”的機會。這也給其他各區的類似建設敲響了警鐘:并非所有工程都一定能提升社會整體福利,重大工程未必不可以擠“水分”的。
東濠涌二期最終方案的務實化,并非民間角力的結果,而更像是執行上級精神的產物。這說明公共資源的調配和運用,決定權始終在政府一方,老百姓往往只能接受。我們要建設的某些重點項目,越是遠離百姓生計的,越能迅速上馬開工,反而民間長年累月呼吁,涉及社保、教育、醫療等基本福利的,卻總喊捉襟見肘。如今東濠涌二期的縮水,確實降低了形象工程的含量,若能讓民眾感受到這是為更迫切的民生項目騰出資源,就更值得稱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