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介紹,曾調查淮河流域數十萬人群,數據比對證實水污染與癌癥關系
■ 對話人物
楊功煥
《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第一作者,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
淮河流域的過去和現在,都值得社會思考。
促進經濟發展,要不要考慮環境?要不要考慮人們的健康?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團隊經過八年的研究,首次直接證明了癌癥高發與水污染的關系。此前,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數字版出版,其中有水質數據與腫瘤死亡數據比對,沿河區域與遠離河流區域的數據比對等。
一項長達八年的研究,起因于何?如何開展,又遇到過哪些問題?又為何歷經八年,才首次向媒體公布?研究成果給社會發展怎么樣的經驗教訓?記者日前專訪了當年牽頭進行該項目研究的專家楊功煥。
【起始】
國務院批示 受命前往
新京報:對淮河流域的癌癥高發問題的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下啟動的,為什么選擇在2005年開始?
楊功煥:2004年,媒體曝光很嚴重,就是集中講淮河流域的腫瘤村、癌癥村。還有兩個新華社記者,寫了一本很厚的報告文學《暗訪淮河》,描述淮河流域的污染和癌癥發病情況,觸目驚心。
后來,國務院多次批示,要求衛生部、環保部開展調查研究。所以,2005年中國疾控中心受命組成來自死因、危險因素分析、水環境調查等多個領域70多人的研究團隊,由我帶隊,開始了“淮河流域重點地區人群惡性腫瘤和相關危險因素調查研究”。
新京報:當年的情況,嚴重到什么程度?
楊功煥:就以你們走訪過的河南沈丘縣為例。淮河一級支流沙潁河流經沈丘境內,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是污染的中心。2004年到2006年,當地的兒童(惡性)腫瘤死亡率是十萬分之188.81,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是十萬分之120左右。
新京報:怎么確定當地癌癥高發與河流污染有關呢?也許這個地方以前就是癌癥高發區?
楊功煥:曾經,沈丘是癌癥低發區。衛生部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1973年至1975年進行的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調查研究顯示,沈丘的腫瘤死亡率僅十萬分之6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當時淮河流域幾乎沒有工業,也沒有污染。就像民謠唱的,“稻花香兩岸”的農村好風光。
到上世紀90年代,沈丘和周邊縣市一樣,為推動經濟發展,小工業泛濫,沿沙潁河兩岸,小皮革廠、小造紙廠的污染,順河道直排。千百年來人們賴以飲用的河流,污染達到高峰。10年以后,健康問題來了。
【調查】
尋訪“死因”搜集數據
新京報:當時政府的監測,有發現上述嚴重的情況嗎?
楊功煥:淮河流域這一大片,除了上世紀70年代一個全國性的死因調查覆蓋過之外,絕大多數地方長期沒有任何死因報告。
新京報:為什么?
楊功煥:改革開放這30多年,雖然我們的經濟高速發展,但公共衛生領域,進展遲滯。直到本世紀初,我國至少百分之五六十的地區,沒有死因登記。
比如說2005年的沈丘,不要說死因登記,連死亡的漏報也非常嚴重。很多小孩或老人死后,家里人是不會去派出所報告和銷戶口的。人死前的生病醫院診斷材料,也不保留。
記得當年,在沈丘時任縣長協助下,我們到當地公安部門查死亡登記,粗粗一算,死亡率只有千分之三到四,甚至低于全國千分之六的平均率。憑這個數,當地怎么可能是癌癥高發區呢?
新京報:這樣惡劣的基礎,怎樣搜集證據的?
楊功煥:當時在方法學上,我們確實克服了很多困難,基本上是挨家挨戶走訪,做死因回顧調查。在最早開展研究的河南沈丘、安徽埇橋、江蘇盱眙三地,我們每地都在10萬人群中進行了死因回顧調查。
新京報:當地政府對你們如此大規模的死因回顧調查,有抵觸嗎?你們有沒有遇到阻力?
楊功煥: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會考慮到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及其他很多事,例如擔心老百姓會索賠。他們都是有顧慮的。我們也跟他們講得很清楚,我們是代表國家,代表衛生部去摸底,做科學研究,不是要去追責。
當時的污染已經太嚴重,政府官員也想解決問題,所以還是比較配合的。在此前媒體報道最嚴重的沈丘、埇橋等地,我們也看到當地已經關閉了一大批排污的小工廠。但也看到一些小企業,尤其是皮革廠,還是在運轉,偷排污水。
【比對】
污染致病“浮出水面”
新京報:最后怎樣直接證明,水污染就是當地居民癌癥高發的主因?
楊功煥:我們設計了一個很好的比對方案。在每一個沿河流域的調查點,我們除了搜集當地居民的飲食、飲水、抽煙、癌癥發病率、死亡率等數據,還會找到周邊遠離河道,農田灌溉及飲用水不是來源于淮河水的地方,作為對照,等量的人群,跟蹤監測同樣的指標。
比如在河南沈丘縣,我們的研究區是沙潁河及灌溉網污染的8個鄉鎮,25個行政村,對照區為沒有灌溉渠流經的9個鄉鎮的44個村。兩地區人口分別為4.76萬人和4.65萬人。三年的數據比較下來,在飲食、煙酒等習慣相當的兩組人群中,研究區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患病率,相當于對照區的接近五倍。
這種比對,讓水污染的致病因素明顯浮出。
另外,這次發布的圖集中也可以看出,那些水污染嚴重的區域,和惡性腫瘤死亡率高的區域,非常高的匹配起來。
新京報:據新京報記者調查,這些年,當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治污措施。現在,當地的癌癥高發情況,有沒有扭轉?
楊功煥:2010年,沈丘的腫瘤死亡率是十萬分之151,比全國平均水平仍要高一些。回復到常態,還需要一個過程,預計當地癌癥高發的情況,還會持續大約10年。
新京報:現在淮河流域沿岸村民飲用的深井水,可以避免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嗎?
楊功煥:雖然當地政府幫助沿河居民村莊打了深井,但深井水質的安全監測和維護,并沒有完全跟上。比如,淮河流域的深井水,普遍含有高氟問題,仍在威脅當地居民的健康。
【教訓】
“治污不可放松”
新京報:《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里的死亡數據,主要集中在什么時間段?
楊功煥:集中在2004年至2006年,重點是比對當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死亡之間的關系。
新京報:為什么那些七八年的數據,現在才以圖集的形式對外發布?
楊功煥:我們那個時候去地方做調研,是受命前往,不想追究誰的責任。也不想通過媒體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應。
我們2005年對三個地區的研究獲得結果,之后全面開展淮河污染和疾病監測以及腫瘤防治工作。從2006年起,我們在淮河流域14個主要支流各選擇一個縣,相繼建起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監測網點。這些監測點工作仍在繼續,產生的數據,提醒著當地政府的治污不能放松。
新京報:為何又決定對外公布?
楊功煥:最近兩三年,河流污染又日益嚴峻。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希望淮河流域20年前工業污染和近10年來的癌癥高發,成為一個案例被社會了解并記住。
我們經過討論和考量,決定通過圖集的方式,讓我們這個客觀的研究,給地方政府在經濟決策時敲一敲警鐘。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再以民眾健康倒置作為代價。
新京報:“癌癥村”是十年來的網絡熱詞,公眾對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也似乎到了忍耐極限。淮河流域的“死亡圖集”公開后,您預期會出現怎樣的社會效果?
楊功煥:我希望媒體去做深入調查和回訪。淮河流域的過去和現在,都值得社會思考。當年的經濟發展,換來的是健康倒置的損害。
促進經濟發展,要不要考慮環境?要不要考慮人們的健康?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