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陷入某種“分裂情緒”:既時時抱怨城市臟亂差,又是臟亂差的制造者,既抱怨沒人管,自己又不希望被執法,甚至以起哄的心態、以“弱者的武器”對抗執法者。城管所面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說是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管理問題,而城管成了最直接的面對者。城管執法與公安執法、食品藥品執法、環境執法一樣,都是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必需。
近期,有關城管的新聞不斷沖擊著人們的神經:先是曝出延安城管“踩頭事件”;隨后,北京城管被三名小販掌摑吐口水,圍觀人喊“往死里打”;接下來,是武漢城管“臥底執法”。而在“臥底執法”新聞中,任憑兩位“臥底”隊員如何解釋,城管局如何拿出兩人各自的“練攤”日記,也依然沒有消除質疑之聲。6月23日,本報刊發調查《武漢城管:“我們到底該怎么做?”》,記述了武漢城管執法中的種種苦惱:為了獲得公眾的理解支持,城管隊員嘗試了“眼神執法”、“圍觀執法”、“舉牌執法”、“鮮花執法”甚至“下跪執法”,但統統被指“作秀”。該局新聞發言人說:“城管執法到底應該怎么做?”
面對城管這支近期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執法主體,我們確實應該問問:城管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他們需要做些什么?公眾應該做些什么?更進一步講,他們面臨的苦惱,是否完全由他們自身的問題引起?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首先,我們必須要正視一個現實,人們對這支隊伍有不滿有質疑,肯定與他們中部分人的所作所為密切相關,比如“踩頭事件”中的城管隊員的行為。不回避此類違法行為,嚴厲整飭隊伍,重獲公眾信任,是“到底應該怎么做”的基礎和前提。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部分公眾的一種心態,一種浮躁與圍觀。曾有網友在微博中說,譴責“舌尖上的腐敗”,卻以公款饕餮為榮;指責“拼爹”的不公,又熱衷于利用潛規則獲利。我們似乎陷入某種“分裂情緒”:既時時抱怨城市臟亂差,又是臟亂差的制造者,既抱怨沒人管,自己又不希望被執法,甚至以起哄的心態、以“弱者的武器”對抗執法者。
一位知名經濟學家在分析中國改革的阻力時說: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導致來自社會底層公眾形成民粹主義浪潮,不由分說反對一切既得利益者。具體到城市管理,對外來人員,一些人既抱怨他們占道經營,但當此種行為被糾正時,又對貧困階層懷抱強烈同情,轉而起哄圍觀“強勢的”執法者。以致北京城管正常執法被小販掌摑吐口水時,圍觀人喊“往死里打”;廈門城管執法時,被女業主罵“有本事去保護釣魚島,而不是來對付老百姓”——對這種存在明顯邏輯問題的話,圍觀群眾居然鼓掌叫好。
目前,我們正走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道路上,正在推進建設著法治的市場經濟。我們深知,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可能不需要秩序,相反,我們需要更加完善的法治、更加有序的環境。因此,作為城市管理的執法主體,城管執法與公安執法、食品藥品執法、環境執法一樣,都是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必需。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天然地要求執法者從維護公民權益的角度,要堂堂正正執法、光明正大執法。而既然堂堂正正執法,為何要下跪?為何要怕網友拍攝上傳?如果執法部門都要下跪才能執法,那這個社會是否還是法治社會?這值得人們思考。
身為政府部門的公職人員,尤其是代表政府與普通群眾打交道最多的部門之一,城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需要在執法時體察與考量違法者的切身處境,其行為底線是不能違法,尤其是不能暴力執法,這是人們的共識,也是城管的努力方向;作為政府,也應該嚴管、愛護這支隊伍。應當看到,城管所面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說是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管理問題,而城管成了最直接的面對者。
面對一個個喧嘩的熱點新聞,我們需要知道真相。而在了解、明晰真相的前提下,我們也需要強調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是非觀,固守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價值。嚴肅的媒體更需要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碎片化的背景下,一步步接近真相、探究真相,還民眾知情權,而不是在曲意逢迎的嘩眾取寵中,失去傳播新聞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