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據專家測算,到2022年左右,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我國就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據新華網2013年6月23日報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據專家測算,到2022年左右,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我國就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可見,今后10年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那么,我們應如何應對這一發展階段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既定目標?本期“觀察”繼續聚焦中等收入陷阱問題。
——編者
跨越陷阱關鍵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
記者: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在其《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您認為,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以后,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哪些問題和挑戰?
王一鳴:目前,如同其他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的經濟體一樣,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階段性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有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部環境變化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發生了變化。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勞動力成本不可逆地上升,儲蓄率和投資率向下調整,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開始減弱,潛在經濟增長率趨于下降,正在轉向7%—8%的新常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使既有發展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地暴露出來。比如,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發展不協調特征比較突出;依靠資源和要素高強度投入支撐發展,發展效率總體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發展成果共享不足;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強化,發展代價過高。特別是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勞動力成本低優勢減弱,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更加凸顯,能源資源約束持續強化。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關系我們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您認為,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的關鍵是什么?
王一鳴:關鍵是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近期,李克強同志多次強調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強我國發展動力和可持續性的重大戰略。應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改革紅利尚未完全釋放,國內市場潛力尚未充分挖掘,創新尚未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是現實的問題,也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留下了巨大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在既有發展版本基礎上,形成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版本,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高、活力和動力更強、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更好的發展版本。
記者:李克強同志還提出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對此,您如何理解?
王一鳴: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根本動力在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以釋放改革紅利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任何發展版本都要有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機制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形成相關利益格局,決定發展版本的選擇。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破除既有發展版本的體制安排和利益結構,實現發展版本升級。雖然相對于以往,推進改革受到利益格局更加復雜多樣的牽制,但如果不突破原有體制機制,不沖破既有利益格局,發展版本就很難升級。
深化改革,要求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做好政府權力的“減法”,核心是簡政放權。簡政放權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構撤并上,而應在職能整合、流程再造、效率提升上下功夫,把市場和社會能夠承擔的職能交給市場和社會。要下決心減少行政審批,抓緊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生產經營活動和資質資格許可等事項,嚴格控制新增審批項目。將更多的政府職能由“前置”改為“后置”,并且對“后置”嚴格依法進行規范。創新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推動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就要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的市場經濟主體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強化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的職能,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需求動力來自于擴大內需。應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相關改革,釋放城鎮化的擴大內需潛力。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與既有版本相比,中國經濟升級版更加強調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使經濟增長由過多地依靠外需拉動轉向內需、外需協調拉動,實現新的經濟平衡。應積極穩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通過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相關改革,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釋放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潛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供給動力來自于創新。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應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深化教育、科技體制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與既有版本相比,中國經濟升級版更加強調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促使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強研發平臺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營造有利于創新潛能充分釋放的體制環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互動)
提問
網友一籌莫展:
現在老百姓收入低、壓力大,連站都站不穩,快要趴下了,哪還能跨?跨不過去,不是遲早要掉到陷阱里嗎?
回答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新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這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推動我們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從經濟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公會極大地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堵塞通過創業、創新、創造增加社會財富的源頭活水。從社會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公會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加劇社會對立,影響社會穩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應通過制定傾斜政策和限制政策,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同時,通過制定實施具體的制度和政策,促進起點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規避社會風險和自然風險,增強人們對未來的信心,穩定消費傾向和支出預期,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逐步完善的原則,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非均衡發展的態勢。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有序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二是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三是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重點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相適應的救助標準調整機制。
創新社會管理。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漸次出現的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在我國同時顯現出來。社會矛盾糾紛本質上是利益問題。因此,要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就要創新社會管理,關注群眾的利益需求,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一是高度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制定政策時,應科學嚴謹、公開透明,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項目決策上,應著眼于最大多數群眾的利益需求,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切實讓大多數群眾得到實惠。二是著力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切實做到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保證依法行政。三是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多贏共生的利益關系。
完善新階段的發展戰略(觀察者說)
李曉西
從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需要克服很多嚴峻的挑戰。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在數十年間未能實現這一提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為在傳統成本優勢喪失的形勢下,沒能在轉變發展方式、創造新的增長動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結果出現經濟增長長期停滯徘徊的局面,引發了諸如分配不公、腐敗泛濫、“城市病”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對我國來講,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實質上是對經濟體制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挑戰。最近30多年,我們已看到了改革在解放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力量。現在,我們仍然需要強調改革在保證持續發展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在經濟體制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中,聚焦點、明戰略、增合力,力求在三五年內有較大突破,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起點。為此,需要調整和完善戰略思路。總的看,新階段的發展戰略可以概括為“科學發展、綠色新政”。這樣的戰略思路既有繼承性也有創新性,既立足國情也有國際化內涵。
經濟發展戰略
在中等收入階段,傳統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價格低廉優勢正在失去,如果不能及時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因此,跨越陷阱的必由之路是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更加注重創造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資源,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融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橋梁。事實上,中央早已看到這個問題,并作出了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部署。現在需要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并配套好制度、政策和措施,改變單純追求GDP的傾向,把新戰略落實下去。
城鎮化戰略
城鄉發展差距大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表現,城鎮化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需潛力所在。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遵循城鄉統籌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同時,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使城鄉居民收入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從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有助于避免或減輕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城市病”現象,防止大批進城農民淪為城市貧民,形成城市貧民區。統籌城鄉發展,應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調整創新制度以保證農村發展需要;改革土地制度,保護農民權益,提高農地和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效率。同時,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積極穩妥改革戶籍制度,放手發展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快保障房體系建設,為城市新成員提供住房保障。加快推進覆蓋全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城鄉人口流動創造良好條件。
環境戰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我國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實踐證明,只有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構建環境保護制度,才能真正達到環保目標,才是主動、有效的環境保護。應把綠色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模式選擇,以不超出生態環境容量、資源承載能力為前提,以實現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目標,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社會經濟各個環節都實現綠色化、生態化,為后代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高的發展平臺。這需要通過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來實現。
改革戰略
應堅持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被一步步破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不斷完善,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根本體制保障。面對當前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存在的越位、缺位與錯位問題,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行政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應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打破一些領域和行業存在的行政性壟斷。應進一步加強競爭機制,以發揮各類經濟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同時,應加快推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的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將不斷提高,意味著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可持續發展要求得到貫徹落實。這顯然有助于防止經濟增長停滯徘徊和收入分配不公,是保證發展質量的關鍵戰略,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意義。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產業、財政、稅收、金融、貿易以及投資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改革。應通過深化改革、健全體制,使資源環境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可以隨意或低價使用的公共物品,使資源價格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我國經濟已發展到必須實行綠色發展的階段,需要深化各方面改革以適應綠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