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走進北京外國語大學,與10所高校千名學生代表圍繞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交流。據尹蔚民介紹,未來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約占每年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且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城鎮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總量近1600萬人,我國青年就業壓力巨大。
印象中,這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沒容易過,每到畢業季,都是人山人海的招聘場景。今年因為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到創新高的699萬人,被輿論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哪成想“沒有最難,只有更難”,未來5年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這次第,怎一個“亞歷山大”了得!
大學生的就業為什么變得這么難?為什么“最難就業”還要持續5年?高校畢業生如何突出就業重圍、實現人生價值?在感慨、感嘆就業難之后,這些問題才是迫切需要正視和解決的。
大學生就業難的直觀原因在于就業人數與就業資源的不平衡。一方面,從1999年起,大學持續擴招,據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08年,我國高校年招生規模從108萬增至599萬,增長456%,年均增長18.7%,高校畢業生數量在2002年是145萬,2009年激增至610萬的高“水位”,最終達到2013年的699萬“峰值”;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用工需求下降,對就業的拉動力降低。畢業高峰遇到用人低谷,難免形成較大落差。
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不平衡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因素。在就業市場上,“就業難”與“招工難”現象并存,畢業生拿著高文憑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企業出高薪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要打破這種供需錯位的尷尬,既要求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結構,讓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掌握將來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必要知識與能力;也啟示我們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根據產業發展變化,加快培養一些掌握熟練技能、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舉措。某種意義上說,就業難,難在稱心的崗位不好找,這從每年上百萬的公務員考試大軍、國企招聘火爆民企乏人問津、一線城市扎堆求職西部城市人才缺乏等現象中可見一斑。這既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亟需更新,也說明我們的選人用人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未來要著力通過縮小行業間、城鄉間的差距,縮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保障就業公平、公正,讓人才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間合理流動,把龐大的就業總量分散到廣闊天地當中去。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作為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不能僅苦惱于“最難就業或將持續5年”的預判,要積極從市場的角度尋找解決就業難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