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海林,華燈初上。晚飯后,燈火通明的雪原公園成了人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周長寶一家也經常到這里散步,沒有人會想到,3年前的周長寶只是海林市山市鎮青領子村的一個農民。如今,他和妻子已經在海林市就業、買房、落戶,孩子也順利地升入了海林林業一中。
近年來,海林市通過做大做強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帶動產業集聚,吸引人口集中,促進城市發展,走出了一條“以產促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形成了產業引領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目前,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產業支撐農民輕松就業
周長寶告訴記者,以前他和妻子都是普通農民。2010年,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來到海林市。剛來的時候,特別擔心沒有經濟來源。但很快,在開發區欣成木業有限公司,周長寶找到了包裝工的工作,妻子做起了打磨工。兩個人每月工資加起來近5000元,生活有了保障。2011年,公司開發房地產項目,周長寶享受到了每平方米200元的優惠,5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花了13.5萬元。
從在家務農到城里就業,從租房到買房,周長寶說,現在完全感覺自己是一個城里人。家里的6畝地,每年租出去有3000元收入。偶爾全家也回村里看看,到老房子住住,就當是度假了。“現在村里好多人都在城里扎了根,原來的40多戶只剩下十幾戶了。”
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無源之水。周長寶能輕松找到工作,緣于海林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建設經濟開發區,把開發區打造成產業集聚的平臺、人口就業的基地。在欣成木業有限公司大門口,“招工”的大牌子特別醒目。而像這樣的牌子,在開發區并不少見。東泰礦業投資10億元,建設集溫泉度假村、水上游樂園、酒店超市于一體的綜合性商旅項目,可吸納就業5000人;開發區引進北味菌業集團,吸納農民就業2000多人。據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吳子順介紹,目前開發區有100多家企業入駐,用工1萬多人,未來用工量將達到3萬人。
改善住房宜業更要宜居
養花、喂魚、聊天……大都市般輕松愜意的日子,是居住在海林市柴河鎮棚改和諧小區18號樓的成艷秋做夢都沒想到的。從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到寬敞明亮的新樓房,成阿姨感受著生活的幸福快樂:“住樓真好,屋里暖和不說,家務活也少了,還能去社區參加文體活動,現在我可是過上了好日子。”
海林市采取“先征后返”模式,在入戶、證照、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吸引更多農民進城買房。新建21萬平方米、14棟可容納1600戶的“亞澳新海林”新型社區項目,安置周邊村屯800戶農民。通過以宅基地換住房、換保障的方式,集中規劃建設“幸福家園”項目,一次性整合5個城中村,新建樓房42棟,入駐農民1300多戶。同時,充分發揮開發區吸納帶動作用,將14個城郊村屯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加快村屯對接融入城市。在農場、林業局駐地重點鎮,鼓勵農民與墾區、林區職工共建共住,共享國家棚改項目補貼政策。柴河林業局改造棚戶區105萬平方米,共吸納柴河鎮農民買房1100多套。在建設住宅的同時,金融中心、醫療中心、商貿中心同步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功能。
編織保障網農民變市民
今年40歲的譚家軍是欣成木業的漆線工,每月工資2700元。作為柴河鎮釣魚臺村的農民,能找到這份工作并不是偶然。他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沒什么技能,幸虧有了農民工免費培訓中心,根據企業所需提供培訓,培訓完即可上崗。現在他已經在海林安了家。
免費培訓只是留住農民的措施之一。記者了解到,一系列的好舉措、好政策讓走了的農民又回來,讓留下的農民成為真正的市民。
海林市農業局副局長、城鄉統籌辦副主任孫峰告訴記者,海林市大力打造園區式農業,農民把土地租給園區,由園區統籌,離開土地的農民向主城區發展,不離開土地的農民向中心村發展。大量的農民從一產中解放出來,農民租地掙錢,城里就業還能分紅。在戶籍上,買房子就可以落城市戶口。同時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場所有權等方面都給予保障,享受補助。對農民子女進城“入學難”、“擇校難”問題,實行“自由擇校,就近入學”,實現入學“零門檻”。對進入高級中學、職業高中的,減免部分費用,對困難農民子女給予適當補助……在海林市,各方攜手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社會保障網,廣大農民正在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就業夢、安居夢、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