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記者侯雪靜)社科院20日發布《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3)》認為,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帶動社會結構發生歷史性轉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生態城市建設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綠皮書認為,當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存在五方面問題:健康指數靠前的城市從整體看已經走在前列,但空氣質量、水質等重點單項指標仍不達標;以個人和局部利益損害生態環境問題還未根本扭轉;生產生活園區建設還需規范;城市內外自然帶、農業帶和人文帶建設未能和諧發展;環境影響評價缺乏等五方面問題。
綠皮書提出生態城市“綠色發展三階段走”戰略,堅持普遍性要求與特色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用“核心指標+擴展指標”建立動態評價模型,“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分類建設,分步實施”的梯次推進新路徑。并在分類評價中引入建設側重度、建設難度和建設綜合度等概念。使得不同歷史階段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導性、咨詢性更強,更具操作性。
依據上述模型綠皮書評選出的2011年生態城市前10位的城市是:深圳市、廣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南京市、珠海市、廈門市、杭州市、東莞市、沈陽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孫偉平說,“深圳市在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方面領先全國,這與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進行的理念分不開,過去30年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始終注重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的協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生態城市綠皮書》顧問李景源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2013年《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劉舉科認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關鍵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著眼點是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
蘭州城市學院黨委書記、2013年《生態城市綠皮書》顧問王興隆說,希望通過綠皮書這一平臺,交流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推廣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好做法,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去年推出首部生態城市建設綠皮書,通過歷時一年的實地調研推出2013年版《生態城市綠皮書》。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志貴說,為實現“綠色發展三階段走”戰略目標,需要“四輪驅動”即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眾的職能、責任與義務,建設美好生態宜居城市。
《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蘭州城市學院共同研究編撰,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針對針對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等問題進行反思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