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擺攤城管”引起關注后,武漢市城管委新聞宣傳負責人葉志衛否認“作秀”說法,他表示:“我們強力管理,被指責暴力,我們采取眼神、鮮花、體驗執法,被質疑作秀,到底要我們怎么做?有什么好辦法說出來,我們獎勵1萬元。”(《新京報》6月19日)
究竟怎么做才能既實現管理效果又不被公眾質疑?這顯然是武漢城管部門現在最煩惱最困惑最無奈的事情,為此,通過獎勵1萬元來征集工作辦法。盡管走群眾路線——傾聽民意、吸收民智的初衷是好的,但武漢城管這次公開懸賞征集工作辦法很可能同樣會遭遇各種質疑,比如,獎勵的1萬元從何而來——是財政撥款還是城管罰款?有沒有納入預算并經過人大審批?
坦率地說,筆者不認為武漢城管的眼神、鮮花、體驗執法等是作秀行為。雖然在某些地方確有政府部門包括城管存在作秀之舉,但武漢城管在執法上的種種探索不應該被輕易質疑,因為其“溫柔執法”的效果大大強于暴力執法;而且,任何有利于改善城管形象的執法探索,都應該被鼓勵。
武漢城管部門此次懸賞1萬元征集工作辦法,既是無奈之舉,也是積極作為。不排除它能征集到一些解決城管部門困惑的好辦法,畢竟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而且還有1萬元獎金來激勵。而征集到的辦法也有望開創武漢城管工作的新局面。
當然,獎勵1萬元甚至更多的錢,也買不來治療城管“困惑癥”的“解藥”,畢竟“城管病”非一般的“病”。即使花錢征集到工作辦法,也可能是治標不治本的外在“膏藥”。
其實武漢城管部門根本沒必要花錢征集工作辦法,如果系統回顧社會輿論以及專家對城管工作的各種意見,就能找到解決困惑的辦法,就看武漢城管部門能不能“慧眼識珠”,能不能從各種意見中找到解藥。另外,如果認真傾聽城管執法對象的意見,也能找到解決困惑的“藥”。
各地城管部門應該也清楚,城管執法之所以屢屢陷入尷尬、困惑,絕不僅僅是少數城管人員打人這么簡單,而是有多種深層原因。比如,各部門的麻煩問題都甩給了城管部門,而城管部門卻長期定位模糊,其體制始終沒有理順。盡管城管不斷“擴權”,但決策與執行沒有分離,編制問題也沒有解決。城管執法權也反復易手,如土地執法權先歸城管部門后歸國土部門。這些問題都讓城管部門深感體制之痛。
另外,城管難題的根源在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思路不清晰、不正確,比如只重視城市外在形象,而不重視城市內在形象——改善民生;管理城市存在本位主義,而沒有真正換位思考;重視強制管理而不重視人性化管理。我們必須反思,城市是誰的城市——是由權力主宰還是市民主宰?也有必要反觀國外,對比中外城市管理的異同并學習域外先進經驗。
最后,制度問題不容忽視。盡管有立法權的城市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了城市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但地方城管制度良莠不齊、權威性不夠。因此,我們不妨借鑒海外成熟的城市管理理念、立法理念,結合我國國情,制定自己的城市管理法,以實現城市管理職權的國家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