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公交車縱火案造成了7名參加今年高等教育職業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考生受傷。廈門市教育局表示,通過和考生及家長商量,決定按照考生第一天考試成績和平時在校成績,照顧他們到相應的省內幾家高職院校就讀。(6月10日新華社)
照顧受傷考生入學的新聞,引起了極大爭議。愛心論者認為,這么做體現了制度的柔情;公平論者則表示,這么做損害了高考的公平。
悲劇是一種凝固劑,能夠把平時支離破碎、各分東西的心凝聚起來,形成一種共同的力量;悲劇也是一種柔化劑,能夠讓許許多多硬化、板結的心,變得柔軟溫暖。簡單地把公平論者歸結為冷血無情一類,是沒有任何道理的。相信很多公平論者對這7名考生,一樣柔情似水,只是他們認為,公平是高考最為重要的根基,是社會最可珍惜的資源,不能輕易犧牲公平,哪怕扛著愛心的牌子。
公平意識與人文意識一樣值得珍惜,那些認為入學照顧會傷害高考公平的聲音,也值得傾聽。當我們為受傷考生受到入學照顧而感到欣慰時,鑒于現實的復雜性,也不排除會有其他不該受到照顧的考生受到照顧。
公平和人文之間并不矛盾。公平常常是通過制度確認的形式體現出來的,表現為一種應然而非偶然。換句話說,同樣是救濟,如果僅僅是某個人某個部門的一時興起,那就可能影響公平,也有可能演變成尋租;如果把救濟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下來,只要達規定的“標準”就可實施救濟,那么就可以兼顧人文和公平。廈門公交車縱火案中受傷的這7名考生,如果有一個機制,明確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受到救濟,并且按照制度進行,那就不會有人以公平為由來表示反對。
接連發生的安全悲劇,警示風險社會已經來了。加強防范當然重要,但既然不能保證做到萬無一失,那么考慮到事故的后續影響,構建起一套科學且得到認可的救濟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制度化的救濟,不僅能夠體現制度的柔情,也能保證公平。
這些年來因為突發事件而影響高考的事例并不少見。救濟不能總是依賴道德自覺和制度自發。高考的制度性救濟,不僅是對其他考生權益的維護,也是對當事考生權益的維護。這次廈門7名受傷考生得到入學照顧,或許與他們的身份有關——參加今年高等教育職業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中等職業學校考生。如果他們參加的是普通高考,平時的成績可以上北大、清華,那么又該如何照顧?會不會受到照顧?
可見,針對風險社會的特點,建立起一套高考救濟機制,明確什么樣的突發事件可以啟動救濟制度,考生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制度救濟,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