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李葉)6日在京發布的《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指出,快速、大規模而深刻的城市化,在取得巨大成就、提高人們整體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存在著民生隱憂。由于長期缺少發展機會,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往往對自己的命運充滿無力感,被排斥、被剝削已經成為普遍的民生心態。因多重問題引發的農民“被城市化”隱憂,生活幸福感步入城市發展反向區間。
上述報告的主題為“新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隱憂”,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民生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于第一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發布。報告撰寫人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表示,中國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時由于民生歷史欠賬太多,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制度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城市化還存在著相當多、相當大的問題。
四大隱憂困擾新城市化 警惕幸福感步入城市發展反向區間
報告認為,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資源、能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瓶頸和障礙,造成了一些民生隱憂。這些民生隱憂可以概括為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低質低產、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及由此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生存隱憂;資源、能源緊缺以及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問題引起的阻礙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的發展隱憂;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問題所引發的生活質量隱憂;農民轉為市民過程中出現的就業、養老、情感歸依、身份認同以及安全等問題引發的農民“被城市化”隱憂。這些隱憂會造成民眾生活幸福感步入城市發展反向區間。
“城市化帶來的最直接問題,是失去土地的農民的民生問題。”唐任伍說。對此,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持相同看法。他認為,城市化的核心問題是要發展產業,必須要用產業發展城市化,要倡導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城市里面找到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
賀鏗還強調,新型城市化不能再搞大規模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業是有發展余地的,是一個民生產業,不是投機場所。一定要總結舊城市化中的問題,考慮新型城市化應該怎么辦”。
民生發展離不開社會公正 應構建多元制衡行動框架
針對城市化進程中新環境下的各項民生隱憂,報告提出了民生發展的未來道路。在價值取向上,著眼于重點保障基本民生權利、促進社會公正、加強人文關懷;在框架上,提倡以“政府主導,精英推動,上下結合,共建共享”為行動模式;在發展路徑上,倡導以經濟驅動、社會調節、法律支持、文化滋養等切入和落實。沿著這條新的民生發展道路,報告也提出了新城市化環境下各項民生隱憂的具體化解之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表示,要使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有四點要注意:首先,應有一個頂層設計;第二,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城鎮體系;第三,城市化應更有質量,要注意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第四,應更加注重可持續性。“我們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往往被忽視了,留下了很多的問題”。
省級民生指數逐漸打破區域界線 重慶首次進入前10
唐任伍說,《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對中國總體和區域情況做了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省級民生指數排名大致呈現東高西低的區域集中性,但相比以往年份,正在逐漸打破明顯的區域界線,部分中西部地區進入中上游梯隊;排名表現出較強的區域經濟實力相關性,但二者并非一致,中部地區重視民生發展的跡象明顯;近半數地區的民生發展指數排名超過其人均地方生產總值排名,這說明,地方政府把民生工作擺在首要地位的做法已在2013年顯效。
報告顯示,各省份2013民生發展指數和2011年、2012年排名位次相比,排名前10的省份中較大變化的是重慶和河北。西部重鎮重慶首次進入前10,而河北則從前10名跌出。另外,江蘇、浙江和山東也出現了排名上的變化。但是“前10”的整體情況穩定,即使變化也只是1—2位的波動(除了重慶為上升4位)。相比而言,“中10”的競爭更激烈,在第11—20位之間沒有3年位次不變的省份。“后10”的排名變化波動一般為1—3位(除了黑龍江為下降5位)。
據了解,第一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由人民日報《民生周刊》和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府研究院共同主辦。論壇旨在就當前的熱點民生話題邀請高層領導、民生領域權威學者、地方官員和重視民生的各行業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以滿足中國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