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發布2013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2013)》即《中部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以“新型城鎮化與中部崛起”為主題藍皮書稱,中部城市群帶動能力逐步顯現,其中,中原城市群承載了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的重任,取得的成績很明顯。但是,中部城市群也存在很多問題,參加藍皮書發布會的專家建議,要以核心城市為紐帶,將各種通道有機連接,共同打造統一市場、整體形象,促進城市群整體功能升級。
藍皮書自2005年至今已出版8本,很好的發揮了對中部經濟研究的學術平臺作用,也成為了中部地區社科院加強合作、交流的紐帶。
中部地區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
城鎮化未來將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更是撬動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藍皮書指出,中部6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共集中了170個城市和5146個鎮,其中副省級城市1個、地級市80個、縣級市89個、鎮5146個。
藍皮書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中部地區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競爭能力顯著提高。區域內各城市之間是互利共生、協同演進的關系,形態結構合理能夠促進不同量級、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城鎮與鄉村融合成有機整體,進而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部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892.1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了2250.6平方公里,年均增長450.1平方公里。
中部地區城鎮人口達到16278.0萬人,比2006年增加了2882.0萬人,年均增長了576.4萬人,城鎮化水平由2006年的39.0%提高到2011年的46.3%,增長了7.3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
其中,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城鎮化率分別由2006年的43.0%、37.1%、38.7%、32.5%、43.8%和38.7%增加到2011年的49.7%、44.8%、45.7%、40.6%、51.8%和45.1%。
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中部地區城市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太原、合肥、南昌、鄭州、武漢、長沙生產總值分別達到2080.1億元、3636.6億元、2688.9億元、4979.8億元、6762.2億元和5619.3億元。
隨著中部地區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中部地區城市群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支撐帶動能力明顯提高,已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依托。
具體城市群發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以占全省35.2%的土地,集聚全省44.4%的人口和58.4%的經濟總量。武漢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集聚全省53.0%的人口和60.4%的經濟總量。長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的13.3%土地,集聚全省20.8%的人口和42.3%的經濟總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占全省30.5%的土地,集聚全省近50.0%的人口和58.7%的經濟總量;皖江城市帶以占全省54.5%的土地,集聚全省45.0%的人口和67.6%的經濟總量。
中部城鎮規劃管理水平提升
中部地區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日益重視城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相繼出臺和修編了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等有關規劃,以科學的規劃推動城鎮化的科學發展。
中部大省河南省修編了城鎮體系規劃。2012年,河南城鎮化發展載體建設繼續扎實推進、不斷完善,《河南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獲批實施,以鄭州為核心,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新型五級城鎮體系初步形成。
截止2012年,河南16個城市新區規劃建設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300億元;河南省政府已確認的62個城市組團發展全面提速;該省的180個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已達1508平方公里,2012年產業集聚區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對全省的貢獻率均超過了60%,成為市、縣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湖南省也出臺了“3+5”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
地市發展方面,鄭州市出臺了《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和修編了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太原市、合肥市等城市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以科學規劃來指導城鎮體系的科學發展,引導城鎮的健康發展。
同時,中部地區積極加強城鎮的管理工作,著力發揮城鎮管理對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積極作用,以科學化的管理來提升城鎮的管理水平。
鄭州市在全市全域范圍內建立了“堅持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的長效機制,形成了社區(村)管理、社區(村)服務與社區(村)自治有效銜接、互為支撐的治理結構,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武漢市、長沙市出臺實施了《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和《長沙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明確了城市的管理主體和工作職責,細化了城市管理的各項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南昌市建立了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合肥市編制了《合肥市數字化城市管理項目建設方案》,實施城市數字化管理,全面深化城市管理工作。
加強城鄉統籌發展并強化基本公共服務
藍皮書對中部地區新形勢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行了回顧與展望,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城鄉統籌發展和加強供公共服務的建議。
在城鄉統籌與互動方面,2012年批準的《河南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提出了以鄭州為核心,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新型五級城鎮體系初步形成。與此同時,啟動實施了服務業發展載體建設,107個城市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完成了規劃評審或選址確定;啟動新型農村社區試點2300個,初步建成近500個,成為農村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有效載體。試點建設有效地推動了河南人口和生產力由分散向集中布局,集聚集約發展態勢明顯。
藍皮書同時指出,為順應城鎮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中部地區在城鎮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深化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快推進城鎮建設。
2010年開始,河南省實施了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全力加快城市新區、中心城市組團、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五大載體建設,著力推進老城區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房建設,城鄉建設加快推進,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以城中村改造為例,2012年1~6月,河南省省轄市在建城中村改造項目528個,完成拆遷1688.7萬平方米,新開工建設1682.0萬平方米,完成建設432.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91.5億元,同比增長了29.2%。
藍皮書指出,在投資的拉動下,中部地區城鎮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大中城市道路、排水、供水、供氣、供熱、供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信息通信等得到快速發展,城鎮面貌明顯改觀;學校、醫院、文化、體育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藍皮書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部地區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人均道路面積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9.4%、96.4%、90.1%、9.6標臺、13.8平方米和10.6平方米,分別比2006年提高了5.4個百分點、6.4個百分點、15.0個百分點,增加1.6標臺、3.3平方米和3.1平方米。
中部發展面臨優勢機遇和制約挑戰
近年來,中部地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創新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面臨著城鎮化總體水平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中小城鎮承載力弱、發展方式粗放,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度低、綜合配套改革推進緩慢,引擎作用發揮不夠等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在以后的發展實踐中創新解決突出問題。對此,藍皮書總結除了三大優勢和四個制約因素。
中部崛起戰略早已成為國家戰略,除政策優勢外,中部地區北抵北京,南近香港,東鄰上海,西靠重慶,處于“十”字形架構的核心地帶,區位優勢明顯。最重要的是,與東、西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明顯。
藍皮書指出,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中部地區發展擁有三大優勢。這些后發優勢主要表現在是土地優勢:東部地區可利用的土地已經越來越少,西部地區土地雖多,但能夠作為資源利用的土地較少,而中部地區能作為資源利用的土地較為豐富。二是勞動力資源優勢。三是資本后發優勢:中部地區有很多的產業等待開發,具有較高的資本預期收益,會吸引更多區域外資本進入。
同時藍皮書指出,中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主要指標在全國所占的比重均小于中部人口所占的比重。從經濟總量來看,2009年,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8.1%,而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總量的19.3%。從人均GDP來看,中部地區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次是國際化水平嚴重滯后。衡量國際化水平有兩個主要指標:進出口總額和利用外資水平占全國的比重,這兩項指標,近幾年均小于10%,遠低于中部地區的人口比重。
藍皮書指出,制約中部發展的第三大因素是中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2009年,中部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4%、93%,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5852元擴大到8574元。
另外,中部地區資源環境矛盾突出也是一大制約因素。從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看,“十一五”時期,中部地區的平均單位GDP能耗為1.39噸標準煤/萬元,平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2.82噸標準煤/萬元,平均單位GDP電耗為1280.58千瓦時/萬元,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
“支招”中部崛起
藍皮書指出,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目前城鎮化總體水平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中小城鎮承載力弱、發展方式粗放、與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低、綜合配套改革推進緩慢,引擎作用發揮不夠。
藍皮書副主編、河南省社科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表示,中部崛起需要城鎮化,但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提高質量,要把加快城鎮化速度和提高城鎮化質量結合起來。
藍皮書指出,促進中部崛起,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區域經濟政策協調動作,深化體制改革,既要保增長速度,更要注重結構改善。這方面,藍皮書從七個方面給出建議。
首先要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這就要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加快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全面發展第三產業。
其次,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構建中部地區的城市群或城市帶,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促進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中部地區應著力培育現代制造業、優勢能源、原材料、高新技術、生態農業、輕紡食品等產業群。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中部地區應該以區域內各中心城市共同市場利益為紐帶,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在地區經濟發展上,主要有比較優勢戰略和競爭優勢戰略,中部地區應該推行比較優勢戰略。
優化投資環境。采取靈活有效的政策將外資企業引進來并留得住。
促進科技創新。中部地區要強化科技創新的作用,發揮中部當前科技資源集中的優勢,構建區域科技資源共享網絡平臺,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
另外,河南省社科院城市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柏程豫指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做到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鎮。這方面,首先要解決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由戶籍制度所衍生出來的二元的就業、教育、社會福利保障以及土地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