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羊城晚報》調查報道披露,廣州醫院、商圈等大型公共場所的車位配套尤為緊缺,需求迫切。事實上,建設公共停車場早在2006年就已有規劃,但七年后九成規劃中的停車場還沒建就已“無疾而終”。
廣州停車難是眾人皆知的事。政府亦非無籌謀應對之策。當年作為重大事項提交人大審議的《廣州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就擬定在原八區建設25個路外公共停車場,每年5個,共增加5290個泊位,其中首年計劃投資2億元新建康王路、惠福東路、泮溪、愛群大廈、農林下路等5處停車場。然而,最終僅有泮溪停車場一處建起來,且還是借荔枝灣景點的“東風”。當年的“近期建設規劃”最終幾乎全部化為泡影,成為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難免讓人倍感疑惑:“擬定建設”的公共停車場為何都成“海市蜃樓”?建公共停車場到底有多難?如果僅從投資看,以建5個停車場投入2億元粗略算,建25個也不過投入10億元,應該不是難事。相較于眾多動輒上億、幾十億的錦上添花式的市政工程來說,建停車場的緊迫及意義應該也不亞于前者。由此,規劃停車場“難產”應該可以肯定不是財政承擔不起,而是另有其因。
從現有信息看,政府在規劃建設停車場上承諾落空,首先已有當規劃為“兒戲”之嫌,而其原因則可能涉及破解停車難問題并未真正提到應有的層面上,以致忽視公共停車場配套的設計及落實。再具體一些,或許還與見地就賣、批建高樓大廈而將公共停車場規劃撇到一邊不無關系。一些規劃點幾乎沒人聽說過要建配套停車場,也無可建之處,應能說明某些問題。誠然,早有規劃要建的停車場沒建,一定程度上或與回報率低有關。有觀點認為,廣州現行的停車費指導價沿用9年前政策,“虧本誰愿經營”?這與職能部門曾提出提高停車費、擴大利潤空間以吸引社會資本建設經營停車場的意見有其吻合之處。但嚴格來說,這一“高見”仍要經受推敲。
首先,規劃不落實造成停車場稀缺的主因不能回避;其次,公共停車場作為政府應提供的公共服務,卻不見充分投入;再次,即便借力社會資本,也難認定提高停車費是唯一的路子,至少可將停車場作為土地開發配套條件確保規劃落地,惠民方面還可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解決。就說地下空間,目前廣州開發總量約為1900萬平方米,僅新中軸線上的地下商業就近90萬平方米,在全國乃至世界罕見。這些地下空間都用作商場很難自圓其說。
無論如何,規劃停車場“難產”已成城市之痛,也是民生之痛,亟待重視與醫治。既需追根溯源,在有條件的地方亡羊補牢,捍衛規劃的剛性,又需土地開發政策措施更為具體明確并嚴格執行停車場配套指標,避免公共利益被商業利益占據。否則,即便提高停車費,也很難讓開發商“大雞吃小米”,最終難以緩解停車難積重難返、雪上加霜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