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宜賓市興文縣石海鎮中埂村的村民投工投勞,自己挖通了這條長97米,寬近3米,高2.7至4米不等的出村隧道。從那時起,這條黑漆漆、隨時都有石頭落下的隧道成了村里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11歲的上學娃小川每天早上六七點鐘都要從洞中穿過,一邊放聲唱歌壯膽,一邊加快了腳步。(新聞鏈接)
“宜賓山里娃上學路難行:穿97米漆黑隧道 孩子唱歌壯膽”。這是山里娃上學難之特寫,其固有的教育資源缺乏,交通條件惡劣,是一個常量,而后來,撤并學校,成為一個變數,讓孩子上學路上的風險,更增加了一些。與之類似的,還有“撤并”帶來的校車問題,也曾鬧出一些不小的風波。
沒有路燈,偶爾會掉下落石的毛坯隧道,就這樣構成了一個“不定時炸彈”,讓我們揪心,讓我們不忍,當然,這風險也不能無度夸大,也不能小看了農村孩子面對困厄的強大承受能力。更不能將聞之便將炮火密集轟炸到當地政府的失責無良之類。
換句話說,往早年聯想一下,那農村出來的孩子,哪一個沒有經過三磨三難,折騰摔打?那翻山越嶺過“青殺口”“夾皮溝”“爛泥河”、“清風寨”“亂墳崗”的,那冬天端個火盆,夏天頂個樹枝編的遮陽帽,行程幾十里,一年四季得往學校背米背菜的求學生涯,與這則新聞的唱個歌吹個哨鉆97米“土隧道”,其風險性又有何區別,在當時的現實土地上,它不也被接受著,被對抗著,漸漸成為了“天將降大任”之前的“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的砥礪了么。
同時,哪個省市沒有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貧困地區?這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農村孩子還嚴重缺乏教育“營養”的當下,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甚至都不是主要問題,需要給出一攬子方案,徹底讓農村孩子的夢想鋪設道路的,最重要的是“起點公平”問題,我們相信,在解決起點公平的努力下,那道上安全,會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情。為此,我們深深寄望于深化減貧、教育、就業、創業、社保等方面的改革,我們期盼縮小城鄉差別的各種手段措施迅捷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