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彤:我從事新能源方面的工作,更希望從能源的角度實現“美麗中國”,也就是把更多的清潔能源帶到未來的社會發展中。
洪振斌:我是景觀照明行業的,我們看一個城市漂亮不漂亮,一般都是晚上去。夜景做得好,說明這個城市有品位,城市的經濟發展好。現在,一二線城市照明做得都比較漂亮,到了縣一級,很多地方沒有統一的規劃,做得不倫不類,就像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涂脂抹粉多了,反而不漂亮了。從專業角度來說,這樣的“美麗”跟“美麗中國”差了很多。
邵念強:從職業角度,我最關注哪兒能夠找到中國美麗的鄉村。改革開放讓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卻讓田園風光稀缺了。歐洲國家比我們發展得好,收入比我們高,仍然保持了兩三百年前的田園鄉村味道。這種味道很重要,是人精神生活的歸宿。我們回到鄉村很難了,但是也有,大家為什么跑到湘西、跑到麗江去?就是因為那些地方還保留了一些我們精神寄托的鄉村古鎮的東西。“美麗中國”要保留或者說保存、保護鄉村的美麗,決不能把美麗的、質樸的、傳統的鄉村舍棄了,建些不倫不類的所謂的現代化的鄉村。
其次,我關注的是美麗的建筑。我國歷代都留下了好的建筑。但新中國建立之后,好的建筑越來越少了,尤其在民間、鄉村。最本質的原因是土地公有制。1998年之前,我們甚至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農民自己蓋房子,建完了還不屬于自己,因為地不是你的。大家沒有恒心,另外再加上制度的原因,我們不可能再造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沒有這樣的鄉紳、這樣的人,就不可能有好的建筑。另外,老百姓當時吃都吃不飽,怎么會有好的建筑?而原來鄉村擁有的大量的美麗建筑也都砸掉了。城里也是這樣,過去,出資建房的都是公家,住宅也是公家建了租給個人的,大家從來沒有把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品。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幾乎找不到好的建筑。在桂林,有味道的、有文化的、有底蘊的建筑,一說還是民國時期的。我覺得這是制度的問題。盡管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但土地制度沒有變,鄉村還很難再有精美的好建筑。
張寰宇:我們希望奉獻一些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建筑,因為建筑是要傳承的。解放以后優秀的建筑少了,五十年代的建筑還有一點中國傳統的風格,大屋頂的結構,還可以讓大家評述。但六十年代之后的建筑,既不保溫、又無特色,也沒有什么可以評述的。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力所能及地將能夠掌控的和發展的潮流吻合起來,讓建筑有品位,減少垃圾建筑,同時減少建筑垃圾,讓環境更美好。如果中國13億人每人都做一件環保的事情,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13億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一件大事情。
蔡義鴻:作為媒體人,我認為,看問題的角度如果總是帶有自己主觀意志的話,會失之偏頗,媒體應該更加公正。正面新聞也好,負面新聞也好,要實現“美麗中國”,就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這樣會挖掘更多美的東西,避免更多丑陋的東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