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達席爾瓦為新華網撰文
中國的努力是使全球饑餓人口減少的最大因素。過去20年間,中國饑餓人口數量下降37.6%,減少了1億。過去10年,中國農村地區的實際收入每年上漲近8%,城鄉收入差距已顯現縮小跡象。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達席爾瓦為新華網發來署名文章《中國成功減貧給世界的啟示》,高度贊揚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對世界的意義。以下是達席爾瓦文章的全文內容: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大約8.68億,比1990年至1992年期間減少1.32億,即下降13.2%。
中國的努力是使全球饑餓人口減少的最大因素。過去20年間,中國饑餓人口數量下降37.6%,減少了1億。聯合國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中計劃,在2015年使貧困和饑餓人口減半,中國正走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上。
在消除極端貧困人口和饑餓方面,一些國家獲得的成果表明,我們可以實現承諾,打造一個“零饑餓”并且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為全面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為小農經濟等生產性行業創造發展條件。當前,造成饑餓的主要原因并非產量不足,而是一些人無法獲得糧食。所以,為生產性行業創造發展條件意味著要針對最脆弱的群體設計和實施社會保障,并提供資金。
在這方面,中國的經驗富有參考價值。
近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其中城市地區增長尤為迅猛。然而在過去10年間,農村地區的實際收入每年上漲近8%,城鄉收入差距已顯現縮小跡象。有賴于全面的經濟增長,每天人均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赤貧人口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從1981年的84%降至2009年的12%。
以發達的制造業而聞名的中國現在正專注于促進農業增長。2013年,中國有望實現谷類作物連續第10年增產。10年以來,中國奶制品產量增至原來的3倍以上,蔬菜水果增產近60%,肉類增產30%。大大高于同一時期6%的人口增長幅度,人均糧食產量因此大幅提高。
糧食產量的提高和收入的提高幫助我們解釋了營養不良人口數量銳減的事實。另外,多種糧食產量的增加也改善了人們的營養狀況。五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即慢性營養不良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到10%。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并且絕非偶然——關鍵的改革措施和投資使之成為現實。
2006年,中國免除了兩千多年以來的農業稅,并通過各類補貼鼓勵農民使用現代科技。與此同時,政府取消了對谷物買賣的控制,通過市場刺激農業產量提高。
此外,中國還加強了在農業方面的研究和培訓,提高了在農業和農村領域的總體資金投入,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中國正努力改善農村社會服務,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和義務教育,實施覆蓋97%農村人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為超過5300萬農村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這些保障體系讓農村貧困人群敢于采用新型科技,從而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
當然,中國仍需繼續努力,在環境可持續和平衡發展的前提下,使得經濟進一步增長,消除貧困和饑餓。
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吸引了世界上的許多目光。很多人想了解中國經濟何以取得如此強勁的增長。這種好奇也延伸到了糧食安全和農業領域。
這也是為什么經合組織和糧農組織決定在《2013-2022全球農業展望》報告中設置一個以中國為主題的特別章節,并與中國政府共同研究撰寫。報告將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發布,屆時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和我將出席發布儀式。
中國向農村地區大幅投資,使農村在抗擊饑餓方面取得重大進步。我認為,雖然每個國家情況不同,但研究中國這一做法將讓世界上許多國家獲益。
為了在世界其他地方達到類似且可持續的成果,政府、民間團體和私營企業,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與許許多多從事農耕、漁業、林業和農業其他相關領域的人們一起合作。
要真正起到效果,我們所做的決策和投資必須惠及有迫切需求的群體,讓他們能夠得到所需的科研成果,以及相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