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國
新型城鎮化未來到底什么樣,今天很難預料,因為它不只是投多少錢,多少人進城的問題,更涉及這次變革在多大程度上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多大程度上釋放人的潛力。
□王志綱 王志綱工作室戰略研究院院長
新型城鎮化既是今天中國的熱點問題,也是焦點問題,國內與國外、城市與農村、政府與市場、空間與時間等矛盾都在這里匯集。表面上風光無限,底下暗流洶涌。
隨便舉出幾個來都是險灘:比如戶籍,都說戶籍不是好東西,不改不行,但是如果產業、資源各種要素配置不改變,取消戶籍就不是開閘泄洪,而是炸壩泄洪,誰能承受?比如人們都在批評土地財政,但是少有人能真正說清楚形成這一機制的根本邏輯是什么?是分稅制,還是為吸引投資而對資本做出的補貼?替代的途徑是什么?是房產稅嗎?國外形成房產稅的背景和運作環境又是怎樣?再比如新興產業,當然應該振興,但是如果全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在振興那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現實嗎?
我們面臨又一次“摸著石頭過河”,而這一次情況更復雜。如果說過去還是在長江里行船,那么今天已經來到了入海口,迎面吹來大海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已經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深地影響著我們。過去可以憑直覺、憑經驗,今天則必須要全球定位,不完成這個轉換,我們就還在用小舢板的思維駕船出海,抵御不了大風大浪。
新的思路是什么,角度不同,觀點也不同。農民有農民的利益,資本有資本的取向,不同地方不同階段關注點也不同。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注定是趟渾水,但為什么還要來趟一趟呢?因為這就是我們的處境,每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今天的中國就像黃河壺口一樣,氣勢磅礴,雖泥沙俱下,各種矛盾沖突不斷,但也充滿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關注、參與并思考這些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當記者的時候,東南西北大抽樣,調研中國走勢,當時的矛盾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的矛盾?九十年代我們成立研究機構至今,也多半是在城市化領域,參與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項目。這些項目學習者眾,學成者少。因為做事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容易看到的是結果,不容易看懂的是規律和過程。
城鎮化也是一樣,國內外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他們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我們都聽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要避免這樣的結局只能動態地把握矛盾關系。結合這些年實踐,我想談談十個方面的問題:長期與短期、近郊與遠郊、大城市群與小城鎮、土地模式與金融模式、產業選擇與城鎮、現代農業與城鎮、信息化與城鎮化、全球化與城鎮化、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
這些問題不一定全面,但是對于操作者來說非常重要。各個地方資源不同,條件不同,適用的道路也不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只能靠自己對這些關系的理解去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回顧改革開放的過程,我覺得說到底不過幾句話“逼出來的改革、摸出來的市場、放出來的活力”,是從上到下的方向認同和從下到上的探索實踐相結合走出來的道路,最開始并不清楚會走多遠。新型城鎮化也是一樣,未來到底什么樣今天很難預料,因為它不只是投多少錢,多少人進城的問題,更涉及這次變革在多大程度上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多大程度上釋放人的潛力。
這注定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探索過程,如果接下來的這些文章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也就無愧于時代給我們的諸多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