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擴大內需重任的新一輪城鎮化建設正撲面而來,大家對其寄予厚望之余,也充滿擔心。有關專家提醒,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好事,但要科學統籌,做好頂層設計,以人為本,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要避免走彎路,別把好經念歪了。
因地制宜沒有統一建設模式
中央確定城鎮化建設目標后,各地積極響應。專家指出,中國東、中、西部發展差異較大,各地城鎮化建設必須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一窩蜂上馬。
“城鎮化應該破除的一個誤區是,認為要有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模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破除這種誤區需要各地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特征因地制宜來制定自身的城鎮化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建議,城鎮化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來設置。有些小鄉鎮如果地處交通要道有地緣優勢、或坐擁自然山水名勝古跡、或擁有產業支撐等,可逐步發展成為擁有一二十萬人口的小城鎮,吸引周圍鄉村的農村人口來此定居安業。如果沒有類似的自然基礎為依托,還是順其自然,不要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硬生生建造一座座“空中樓閣”。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推動產業升級實踐》報告中指出,近十幾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片面追求城鎮化率,出現了“冒進式”城鎮化現象。尤其是對于城鎮布局相對分散和縣域而言,這種現象比較突出。
以人為本不能脫離產業依托
在城鎮化過程中,很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將轉移到城鎮。這些農民進城不只是為了住進高樓大廈,享受城市的便利生活,更需要有穩定的工作和就業機會,實現安居樂業,才能成為城市的真正主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表示,新型城鎮化指的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而不是以土地為核心。
無疑,要為農民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就要依托產業做支撐。“城鎮化發展必須有產業支撐。否則農民進了城無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們。新城沒有產業發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城鎮化可以擴大內需、培育新增長點,但要通過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和收入去實現。李佐軍說,要避免各級政府將城鎮化作為一個擴大內需、增加GDP的抓手后,城鎮化將更多地體現政府和官員的意志,而不是農民、市民和企業的意志,結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業、收入、福利為內容的民生沒有相應上去,甚至反而相對下來了。
北京交通大學服務經濟與新興產業研究所所長馮華表示,城鎮化過程中的產業發展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在區域產業分工中發揮比較優勢。他建議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城鎮產業發展要搭建六大平臺,逐步完善農業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促進創業、就業和產業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帶動消費。
全面推進必須做好頂層設計
專家指出,城鎮化建設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從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全國政協委員賴明表示,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城鎮化建設予以重視,出臺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政策,明確發展方向、途徑、目標和重點等。“產業應該怎么分布?人口怎樣變遷?人口和產業如何良好匹配?”賴明說,這樣再做城市、農村規劃,才能將城鎮化推向健康發展。他認為,既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再看一步”,也不能大干快上“搞運動”,一切標準向城市看齊。
從目前高層釋放的信號看,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對于推進城鎮化,李克強總理指出,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