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鎮化模式是以土地財政和低附加值工業為主要驅動力的。以地為主的城鎮化降低了城鎮人口、資源和產業的密度與聯系,抑制了城鎮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演進,從而導致了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城鎮經濟缺乏自生能力、房地產泡沫化嚴重、政府財政風險大、就業的不充分、收入分配M化、社會非包容性發展等眾多“城鎮病”。
城鎮化關鍵是人的城鎮化,未來城鎮化模式,應在建立和完善現代城鎮制度和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通過完善城鎮規劃管理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把過去遺留下來的大量低效的工業區或城鎮新區發展成為具有自我造血機能和自生機制的產業生態系統或城市生態系統。
以人為本,推進人的城鎮化,主要應解決四個方面問題。一是解決身份問題,即落戶問題;二是解決保障問題,即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市民提供穩定的生活和工作預期;三是解決觀念問題,建設中國現代城市倫理體系,深化城鎮的信用和社會資本,培養適應城鎮化需要的生產、生活、生態觀念和行為方式;四是解決審美問題,復興中國城市意境與城市美學。另外,要提升政府管理人口經濟集聚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政府管理城鎮集聚的理論、方法、政策、平臺和手段,提高城鎮人口和經濟密度,形成與生態環境相適應、多樣的國土空間格局和城鎮空間格局,最大限度地獲取城鎮的集聚經濟效應,促進中國城鎮化從要素驅動型向效率驅動型,特別是集聚效率驅動型轉變。要構建城市與區域創新系統,提高城鎮的創新管理和服務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和功能升級,提升中國城鎮,特別是中國的世界城市在全球城鎮的“能力階梯”中的地位,占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控制力。
相比于以土地經營為主的“城鎮經營1.0”,以城鎮人文和產業生態系統經營為目標的“城鎮經營2.0”需要地方政府具有更強的市場把握能力,更加精準、精細和精巧的管理技能,需要建立更加科學、更加綜合的現代城鎮規劃管理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體系。
開展“城鎮經營2.0”可以采取五大舉措:一,實行城鎮經理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城鎮經營管理隊伍,促進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企業化、專家化和科學化;二,以多層次、多類型、高效率土地市場為核心,促進城鎮要素流動;三,創新城鎮規劃體系,建立模塊化、參與式、多規合一型的城鎮規劃管理體系;四,打破以稅收競爭為主的城鎮競爭格局,建立中央、地方兩級城鎮招商投資服務平臺;五,以城鎮為單位,建立人、土地與公共服務平衡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發言人: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