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日前在瑞士《新蘇黎世報》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國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數億農民轉化為城鎮人口會釋放更大的市場需求。”李克強總理通過瑞士《新蘇黎世報》這一國際傳媒平臺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信號,也向世界表達了中國推進城鎮化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決心和信心。
那么,如何認識和看待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推動作用呢?
首先,城鎮化建設將實現投資和需求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建設既是投資建設,也是需求釋放,是投資和需求良性循環的最佳結合體。這里講的投資,除了建設高樓大廈等供人居住的硬件設施和交通、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之外,還要給市民化人們提供各類工作崗位。因此,城鎮化的過程也是投資產業發展的過程,包括民營企業的投資發展。當然,更重要的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市民化也在加速,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公共服務需求和個性化服務需求被釋放,城鎮化過程中的投資產品就有了消費的消化,有效防止了投資過程中的產能過剩問題,使整個經濟發展都因城鎮化進程而步入良性循環軌道。據測算,將1名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會使該居民消費擴大3.6倍,將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會使最終消費率提高1.6個百分點。
其次,城鎮化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提升第三產業比重。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比重有了很大程度提升,特別是今年一季度,服務業首次超過制造業,成為國內第一大產業。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快于第二產業。目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7.8%,第二產業為45.9%,但第三產業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大幅度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是經濟結構轉型必須破解的難題。城鎮化則對第三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數億農民轉為城市居民之后,就不會像農村那樣生產和生活完全自足自給,而是需要諸多產業分工來供給。另外,發展服務業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給城鎮化過程中市民化的人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中,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服務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又助推了城鎮化進程,有效防止拉美國家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貧民窯”等現象。
第三,城鎮化可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建立公正和諧社會的同時,通過縮小貧富差距帶動居民消費需求增加。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貧富差距問題也是制約消費不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規律叫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指的是收入越高的群體,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越低。比如,一個月掙5000元收入的,可能消費4000元甚至全部消費,比例在80%以上。但是一個月掙500萬元的消費不了500萬,充其量消費40-50萬元,消費比例不到10%。也就是說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收入差距越大,財富越向富人集中,那么全社會的總消費量也就越小。所以,推進城鎮化進程過程中,如果有效解決戶籍、就業和收入分配等問題,客觀上縮小貧富差距,縮小貧富差距又帶動消費增長,消費增長就是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的具體表現。
另外,城鎮化還可以消化部分產能過剩,帶動整個產業進行結構性升級。城市建設,必然帶動鋼材、化工、磚瓦、水泥等建材行業;目前中國在這些行業都產能出現過剩。因此城鎮化建設剛好可以承接上述過剩行業的產能,讓這些行業在國家不需要扶持的情況下實現轉型升級的“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