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已經揚旗開鑼。市民文化節將貫穿全年,覆蓋全市,分春、夏、秋、冬四個活動季。其活動內容之豐富、活動形式之多樣、市民參與度之廣泛,可謂盛況空前。平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已經司空見慣的文化景象:每臨清晨、晚間,凡公園、綠地、廣場,還有外灘、小區空闊地,到處音樂響起,數十、數百市民或跳交誼舞、扇子舞、街舞,或舞劍、打腰鼓,或練氣功、做練功十八法……早與晚的上海,呈現出一派輕曼、快樂、愉悅、祥和的文化景觀。
縱觀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而引發的聲勢浩大的文化潮,以及蓬勃開展的全民健身和娛樂活動紛呈的文化景觀,使我聯想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四個字:文化自信。
何以謂之?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自信,體現在一個城市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弘揚,對先進文化的倡導和發展,在于其對自身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全民參與的文化創新。無論從文化潮看,還是從文化景觀看,都明顯折射出上海和上海市民對上海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弘揚,對先進文化的倡導和發展,對上海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全民參與,使傳統文化老枝盛開新花,又使現代的娛樂文化遍地錦繡。從而,構成了整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也彰顯了上海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植根于文化自覺。因為文化自覺體現了一個城市對文化的本質及其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對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開展,正是反映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人民對海派文化的深刻認識和“主動擔當”。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對“文化自覺”有過獨特的詮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愛美,是人之天性,也是社會共性。就以春季主要活動而言,203家社區活動中心和各社會主體的6000多場各種類型的活動各展風采,各領風騷,無疑就是各美其美;相互學習、觀摩,可謂美人之美;全市各種類型活動融為一體,各展技藝,便進入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境界。
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上海人可喜的人性嬗變。
首先,反映了上海人心理需求的改變。回顧還處在短缺經濟時期的上海人,他們的心理需求更多地希翼能吃得飽一點、好一點,沒有更多的奢望。而如今,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了世界經濟大國,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心理狀態也隨之改變了。中國人特別是上海人的心理需求,已經從過去追求物質生活轉向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充裕、文化生活的豐富。按照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上海人的心理需求已經越過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提升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且,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步由一維走向多維,由平面走向立體,由個體主導走向群體共律,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心理需求系統。
其次,反映了上海人對快樂的追尋和崇尚。快樂孕育著自由的人性,快樂是人性發展所渴望得到的自由生存空間。如今,讓生命注入快樂,已成為上海人真正的人生憧憬和期盼;“何不瀟灑走一回”,已經成為上海人信奉的人生哲理。而正是這種“崇尚快樂”的人性追求,催生了上海人“參與”的欲望、“體驗”的需求、“娛樂”和“享受人生”的渴求。可以這樣說,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之所以能蓬勃開展,全民健身和娛樂文化能廣泛興起,上海人的行為基礎就是這“崇尚快樂”人性追求的結果,表達了上海人一種心理價值的實現,追求一種活出生命意義的人生幸福新境界。
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上海人精神世界的新亮點,我為之鼓與呼。
當然,一個城市的文化遠不止上述的文化潮和文化景觀,還需要有各種腳踏實地的文化建設。但我相信,上海和上海人有了這種文化自信,就擁有了文化建設的精神支柱,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文化創新,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一定會日新月異,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