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萬元能進銀行、國企或事業單位工作?!薄谠谏轿魈?,警方抓獲了一個詐騙團伙的主要人員。該團伙以為大學生找工作為名實行詐騙,并以一系列筆試、面試、實習等設計巧妙的連環騙局,讓500名大學生紛紛掏錢,4年來騙得金額9000萬元。(5月20日《新京報》)
這個團伙之所以能把詐騙做得順風順水,首先是利用就業形勢的嚴峻和學生、家長急于就業的心理,再加之迷信托關系、走后門。于是,人家便拿極具誘惑的工作崗位作誘餌,讓他們一一上鉤;其次,所有筆試面試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弄得特別逼真,讓人感覺非常正規,即便有點疑心也會銷餌殆盡;再次,在這條詐騙鏈條中,大都是關系托關系、熟人找熟人,而這些關系人中又不乏政府公職人員或者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讓人們容易相信?!獛讉€原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就使詐騙屢屢得手。
客觀地說,這些年就業形勢一直不容樂觀。農民工、下崗工人、復轉軍人和一撥撥應屆畢業的學生,分食著有限的工作崗位,嚴峻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今年,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而大學生畢業洪流卻上漲到空前的標高,創下了699萬的記錄。也就是說,一個比寧夏回族自治區還要多出69萬人的大學畢業生群體,要在一個就業與勞動力市場供需錯位的年份尋找到各自棲身的崗位,說是雪上加霜,一點都不夸張。如果再把高校學科設置缺乏特色、大學生自身定位存在失衡這些因素通盤考量,說2013年是“最難就業年”,應該也不是臆想的判斷。
這就意味著,今年同樣存在家長、學生被騙的就業趨緊的外因。此外,家長希望孩子能進入銀行、國企等穩定和收入豐厚的單位,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理解的心理。誰讓這些單位較之其他,有著更為強大的引力和更為突出的優勢。這種引力和優勢,讓家長甘冒損失數十萬元的風險,有的竟將終生積蓄打了水漂。至于托關系、走后門,這更是誰也無法否認的當今社會司空見慣、群體默認的現實。由是看來,我們在提醒家長擦亮眼睛謹防上當的同時,應該著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全社會關注就業難題,盡力創造更多崗位,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對接納大學生好的單位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鼓勵他們為社會穩定做出貢獻。二是改變分配制度,讓行業之間差距縮小,徹底改變“國考”的過熱狀態。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不再具有特殊的優勢,當銀行、國企不再具有超乎尋常的引力,騙子憑什么如魚得水呀?三是幫助家長、學生端正心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不妨先就業后擇業,先找一個維持生存的飯碗,再選擇適于發展的工作。在招聘越來越透明的今天,更不要心存僥幸迷信關系,給騙子帶來可乘之機。做好了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就算讀懂了詐騙背后的潛詞,看清了隱藏其中的邏輯。這么巨大的一筆“學費”,也算是沒有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