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6 07:43:2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段成榮,劉帆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多達699萬人,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面對畢業生潮,北京出臺了非北京籍高校畢業生“嚴控年齡”的戶口政策新規,武漢則采取了“最開放”留人政策,宣布取消大學畢業生落戶限制,并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逆市攬才,試圖吸納10萬名高校畢業生在當地就業、創業。人口大市在大學生就業落戶問題上的態度,究竟是該疏還是該堵?城市對大學畢業生的態度與胸懷,又將對未來的城市發展起到何種影響?
嚴限落戶年齡無助于控制城市人口
■段成榮
北京市新近出臺大學生留京年齡限制政策,引起熱議是意料中事。
北京素來重視城市人口規模控制,每隔幾年就會出臺一項關于控制人口規模的規劃、政策或舉措。比如針對大學生留(進)京執行過征收城市增容費的政策,每位大學畢業生要繳納數萬元增容費才能順利留(進)京。然而,這些政策從一出臺就遭到各方質疑和非議。同時,一般執行短短幾年就“壽終正寢”,鮮有成效卓著者。
無奈之余,需要檢討和總結失敗的教訓,以為后事之師。北京以及全國其他各大城市數十年人口規模嚴格控制不成功的原因,不在于有多少大學畢業生涌入,而在于兩個根本原因——對人口遷移和城市化規律的認識和尊重不夠,以及發展格局不合理。
工業革命以來,生產要素流動性的巨大增加,無限地強化、便利了人口遷移。規模經濟帶來的巨大效益,推動了城市的迅猛發展,也推動了人口城市化的日新月異。沒有人口集中所帶來的倫敦、巴黎、紐約以及北京、上海等一批“世界城市”的出現,沒有全球范圍內整體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類今天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恐怕都要遜色得多。
遷移是與生俱來的,城市化是現代化重要的、必然的組成部分。過去幾十年,我們對人口遷移進行嚴格的限制、國家遲滯人口城市化、各大城市嚴格限制人口增長,這些都是歷史的產物。到了改革攻堅的今天,對于人口遷移和城市化規律這樣的重大問題,城市管理者不能再繼續承襲幾十年不變的“嚴格控制”思路和做法了!
從發展格局角度看,我國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歷來面臨一系列嚴重問題。以北京為例,人口之所以大規模地、不可阻擋地涌入,是因為存在以下重要的關系失衡:全國各地區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導致只有少數城市對遷移、流動人口有吸引力;北京與其周邊城市構成的京津冀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導致周邊城市不僅不能分流人口,甚至本身就形成向北京大規模輸送人口的巨大源泉;北京城市發展目標與人口調控目標之間關系的失衡,使得人口調控目標在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面前常常無能為力;城市人口遷移流動的受益者與責任承擔者之間關系的失衡,導致輸入人口的巨大沖動常常會超越人口調控目標。這些問題需要從上到下系統地治理,而不能簡單地通過限制畢業生留京就奢望能夠解決。
通過控制落戶政策來實現控制城市人口規模,不但難以實現政策制定的初衷,對城市的整體就業環境也沒有益處。要消除此類做法及其影響,從根本上要靠發展經濟和優化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增加能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產業比重,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大學生在地區間的合理流動。
促進大學生就業之路,改善城市就業環境,只能靠疏,不能靠堵。我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注重給予讀書人出路。不要因為草率的政策,斷了一代莘莘學子的出路!
就業壓力實質是創業紅利
■劉帆
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歷年之最,要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今年難度更大、形勢更嚴峻。面對“畢業即失業”這一老大難問題,各級政府用盡苦心,新政頻出。然而,不同城市的政策取向導致了大相徑庭的就業促進政策,武漢和北京就是如此。孰是孰非?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總結起來,有幾個基礎問題需要重新審視。
供給過剩的大學生,不是“包袱”是“紅利”。
2003年之前,在二元經濟條件下,過剩的農業人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客觀上成就了中國制造業大國的世界地位。2003年以后,隨著農民工供給的逐年減少,國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的加劇,靠低工資維持核心競爭力難以為繼,農民工“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相比之下,大學生正逐步成為新的“人口紅利”群體,表現為“人力資本紅利”。
從“滿足就業需求”的現有崗位來看,大學生供給過多過快,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僧多粥少”。但是,基于國際比較和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所需人力資本來看,目前27%的大學毛入學率還有持續的進步空間。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可以預期大學生人數將持續增長,大學生供給長期過剩導致初次就業工資低將是常態。近幾年出現的“大學生與農民工工資趨同化”即是反映。
大學生低工資有什么好處呢?這將形成新的人力資本稟賦優勢,為發展我國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提供動力。
就業促進政策的底線在于“要公平,反歧視”。
長期以來,解決制度性勞動力市場分割,尤其是戶籍制度導致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始終是實現“公平就業”的最大攔路虎。在開放經濟背景下,大城市實施嚴格的戶籍限制,不僅不能解決本地人群就業的困難,而且嚴重地扭曲人力資本的市場配置功能,扭曲競爭機制,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反向激勵,結果可能錯失利用“大學生人力資本紅利”的良好機遇。市場出活力,競爭出效率。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八字基本原則應該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解決就業困難的根本途徑。
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創業的美國微軟和蘋果公司,能夠成為為世界級大企業,美國政府的創業促進政策貢獻卓著。當前,借鑒國際經驗,解決就業的根本大計在于以城鎮化未來發展為導向,把握創業的“社交化、移動互聯網化、大數據化、制造個性化”的時代新趨勢,努力構建大學生敢于創業的社會氛圍、利于創業的制度環境,切實解決大學生創業不同階段的根本性需求,以創業帶動就業。
大城市更有必要繼續發揚開放的創新精神,以構建創新創業制度為抓手,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轉變為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紅利和創業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