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津逵:剛才聽了禹明善和李昌平給我們的分享,現在咱們先請廖曉義大姐給咱們做一個分享。今年第一期城市思想者沙龍就是寥大姐給我們做的,她從生態文明走向了社會建設,在她所實驗的地方樂和家園成為農民組織起來一種新方式。下面,咱們從廖大姐的角度來看郝堂的新農村實驗,看看高手眼中的高人是怎么樣的?
廖曉義(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謝謝這個沙龍!首先我不是點評的,為什么說我完全沒有資格來做點評呢?第一我沒有當過鄉鎮書記,第二我也沒有經濟學的背景。再這里我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對我來講今天是一種特別系統的學習,有特別多的感受和體會。其中有兩點給我特別大的啟示,一個就是從經濟角度來切入,叫內置金融,這個概念對我們下一步樂和家園的推進特別重要,這一切入點、這一新的模式將成為突破我們瓶頸的一個方向。另一個城市如何向鄉村回流,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談到我們的城市化,大家都知道我們用4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400年的道路,確實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留下了很多問題。西方城市化沒有遇到我們這樣留守兒童的問題,我想我們每一個享受城市化成果的人,真的應該想一想農民失去的是什么?不僅僅是土地。我記得一個農民工說他和老婆出來打工整整20年,孩子已經長大了,但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愛也缺少教育,這是一種痛。前幾天有個新聞說一個孩子把爸爸殺了,這個孩子就是一個留守兒童;還有東北有個醫院留守兒童把大夫殺了。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是需要整個民族來承擔的。
我們現在可以做什么事情呢?經過很多年的摸索,我們找到了一種不僅僅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而且找到讓城市的人能夠反哺鄉村、讓城市能夠回流到鄉村這樣一個路徑。我們探索樂和家園走進鄉村,“三天在學校、兩天在社區、兩天在鄉村”的方式,是給那些既不能隨父母進城,又不能讓父母回家的孩子們關愛的一種模式。代課老師輔導員,家長學校娃娃團,英體美德留文脈,耕讀有意守家園。大學生到鄉村以代課老師的身份教孩子們英、體、美、德,公益教育讓留守兒童能夠得到素質教育能夠,得到關懷這樣一群人,回到鄉村給家長進行一些生態產業,各個方面生態養生的方面,組織娃娃團讓他們能夠自立。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也是很多年摸索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農村能夠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不僅留守兒童的問題能得到解決,也解決了城市回流到鄉村的路徑。
我非常敬佩李昌平老師和禹明善主任,首先,他們能夠以很少的力量調動鄉村資金,從老人身上發現和再造鄉村資金,這個特別難得。鄉村被認為是386199部隊,他們卻從中找到了重建鄉村的力量,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禹明善談到有理想、有才干的城里人要回饋到鄉村。怎么回饋?除了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我們退休的老知青這群人要下鄉,從鄉村走出的村民要回鄉,鄉村才有希望,因為鄉村是需要人去建設的。現在真的到了需要呼吁的時候。我們這么多退休的人,在城市里面只知道跳舞、打麻將,無所事事,可不可以回饋自己的鄉村,回歸鄉村。
在中國古老的文化里,鄉村的人讀了私塾,考了舉人,做了官,發了財,老了是要回去的,叫告老還鄉。而我們現在很多人走出鄉村連回頭都不回一下,難道我們就沒有根嗎?我們這么多年在鄉村建設的實踐,摸索出了一條路,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最后有一點,我不知道禹明善和李昌平是有意不說還是沒有時間說?我想,要實現鄉村建設的理想,政府有兩個政策需要考慮和調整,一個是公共服務,一個是投入機制。現在政府的公共服務就是不分大事小事、公事私事都包攬,這種狀況下其實是不堪重負。投入機制方面不能撒胡椒面,而是要支持鄉村共同體的發展。
主持人李津逵:廖老師說的非常簡單,但四句話里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代課老師和輔導員,這是兩種做法,家長、學校、娃娃團,留守兒童之間你欺負我我欺負你,變成娃娃團的時候結拜為兄弟姐妹,英體美德傳文脈,最后是耕讀游藝守家園。的確,我們今天沒有告老還鄉的制度。但保衛社會應從保衛鄉村社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