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在擴大開放中汲取發展動力,構筑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培育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
在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的邊境線上,珍珠鏈般分布著滿洲里、二連浩特等19個對外開放口岸,吞吐著中俄間65%、中蒙間95%的陸路運輸貨物。“內蒙古與俄、蒙山水相連,經濟互補,但與俄蒙兩國經貿總額還不到60億美元,這與全區1.6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很不相稱。”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說,“建設全國沿邊開放的新高地,是中央賦予內蒙古的重大責任,也是內蒙古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
加強口岸基礎建設,提高通關能力。今年年初,內蒙古制定出臺了加快推進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以2012年安排的2億元財政專項資金為基數,逐年增加投入用于口岸和通道建設,并從投融資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9個方面提出38項支持措施。呼倫貝爾市等6個邊境盟市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口岸環境。呼和浩特海關抓住各地開放意識強烈的機遇不斷開關設點,合理定位,使各個開放點實現優勢互補。自治區規劃2015年口岸過貨能力6000萬噸的目標已提前實現,去年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6729萬噸,占全國同類口岸貨運量的40%以上。
加強口岸園區建設,提升產業水平。內蒙古沿邊地區依托口岸園區發展進口資源落地加工業,實現資源過埠轉化,特別是通過承接國內資金技術合建出口加工基地,實現產品升級出口。在距甘其毛都口岸160公里的口岸加工園區,整個基地專門承接進口主焦煤落地加工。30多家企業在此開展煤炭洗選,洗選后的焦煤進入河北、山西,托起本地的煤炭洗選產業和外地的焦炭產業。滿洲里海關與蘇州海關、南京海關試運行了蘇州-滿洲里-歐洲鐵路班列,既用蘇州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改善了滿洲里出口貿易結構,又把口岸腹地向南延伸至長三角地區。
加強口岸城市建設,拓寬合作領域。內蒙古各口岸在經濟合作之外大力開展旅游、教育、文體、生態建設、政府互訪等多層次合作交流。滿洲里市提出“把整個城市當做5A級景區來打造”,使得“五一”前后俄羅斯客人入境購物旅游十分活躍,高峰時每天近6000人。二連浩特通過建設平安、創業、宜居、文明、幸福二連,大力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口岸城市,推出異域風情游、邊關文化游、恐龍遺跡游和民族特色游,力爭2017年旅游總收入達到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