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科規劃辦網站最近在顯著位置發布了一條“關于加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審核的通知”。“通知”對一些項目承擔者故意錯填、虛報階段性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提出嚴厲批評,并表示將“視情況作出降低鑒定等級、終止或撤銷項目處理;特別嚴重的,對項目負責人及其所在單位進行通報批評”。
這是全國社科規劃辦倡導優良學風的一個常規性舉措。
“要通過科學管理,形成一個好的學風引導機制,對當前學術界的不正之風起到一定矯正作用。”中央領導同志對國家社科基金殷殷囑托。多年來,規劃辦始終把推動社科界弘揚優良學風視為使命,矢志不渝地捍衛學術尊嚴,切實有效地維護著基金形象。
寬嚴相濟:“免鑒定”與“緩結項”
“一個字:嚴!”
談到對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感受,“貴州《百苗圖》現代圖譜”承擔者楊昌儒教授脫口而出。楊昌儒告訴記者,項目完成后填報結項材料時,本以為自己的成果可以順利結項,未曾想一段時間后收到全國社科規劃辦反饋回來的專家鑒定意見,要求修改完善后重新申請鑒定。
有這種經歷的不僅僅是楊昌儒。以年度項目為例,2012年共有321項成果因質量問題暫緩結項,需要參考鑒定意見修改。這些成果中,有研究內容離題的,有理論深度不夠的;有概念范疇不清的,有邏輯結構混亂的;有數據資料陳舊的,有引用文獻失范的;有調查研究不全的,有對策建議不實的。
“在學風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的當下,國家社科基金堅守什么樣的立場態度、堅持什么樣的評判標準,能不能有所作為、能不能獨樹一幟,社科界廣為期待。”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學者,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孫正聿十分感慨,“在學風方面,提倡‘嚴’字當頭是完全應該的。”
與諸多項目承擔者體會到的“嚴”相反,一些項目承擔者體會到的是“寬”。安陽師范學院韓江蘇教授便是其中之一。而這樣的“寬”,讓韓江蘇倍感溫暖。
韓江蘇在承擔“甲骨文圖文資料庫”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過程中,為了盡可能準確地還原有鮮明疊壓關系的甲骨文字,使項目成果精益求精,從而對得起國家社科基金這塊“招牌”,先后兩次慎重地申請延期結項,均獲全國社科規劃辦批準。
“不同課題、不同學科的研究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在管理中也要充分尊重一些研究項目的特殊性。”言及上述情形,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既有鑒定之后順利結項甚至免于鑒定的,也有暫緩結項、終止甚至撤項的,但無論“寬”或“嚴”,都是為了引導優良學風。恰如其分的“寬”或“嚴”,都能使學者潛心研究,砥礪精品佳作。
確如其言。楊昌儒根據鑒定專家意見進行了整整1年時間的認真打磨,既增加了必要的內容,又將140萬字較為龐雜的文章提煉濃縮到20萬字,重新鑒定時,專家評分由平均59分提升至81分,等級由“不合格”上升為“良好”。“明清以來山西人口資源環境”等10多項課題,第一次鑒定時為“合格”等級,課題組參考鑒定專家意見修改后,第二次鑒定時平均分數達到了90多分,結項等級提升至“優秀”。而在歷經兩次延期結項、近10年艱苦奮戰后,韓江蘇的“甲骨文圖文資料庫”項目成果最終被5位鑒定專家一致評定為“優秀”,并不約而同地認為“值得出版”。
獎懲并舉:“立標桿”與“零容忍”
去年底,全國社科規劃辦工作人員發現某大學一名項目申報者大篇幅抄襲多年前一位學者的申報材料,經審核確認后,全國社科規劃辦當即予以撤項并通報批評,該申報者三年之內不得再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這樣的懲處力度對于維護優良學風是完全必要的。試想,一個連申報材料都抄襲的申報者,你還怎么指望他產出好的學術成果?”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劉少杰告訴記者,這些年他一直關注國家社科基金,他的一個深刻體會是,對學風不端行為的處理,是社科規劃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有因為抄襲申報材料受到懲處的,有因為提供虛假成果受到懲處的,有因為照搬他人研究受到懲處的,有因為使用經費不當受到懲處的。可以說,懲罰措施滲透在社科規劃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成為了一條條不能觸碰的“高壓線”。
如果說懲處是為了維護和引導優良學風,那么褒獎也是為了維護和引導優良學風。尤其是近年來,把“立標桿”和“零容忍”結合起來,已經內化為社科規劃管理工作加強學風建設的基本規章。
北京大學王小甫教授至今還記得,去年7月,一封寄自全國社科規劃辦的表揚函通過學校送到自己手里。表揚函里高度贊揚他在成果鑒定中“態度嚴肅認真,意見嚴謹求實,體現出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深厚的專業素養,對于弘揚優良學風、推進學術創新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樹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專家的良好榜樣。”同樣,清華大學教授崔建遠、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黃長著、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張宏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桂詩春等一批專家學者,也因為在項目評審或成果鑒定中認真負責,得到了全國社科規劃辦的充分肯定。
被褒獎的不僅僅是鑒定專家,更有踏實為學的項目承擔者。近兩年,一大批通過自己的扎實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作者,都在次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會議上受到表彰,一些獲獎代表由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獎,備受鼓舞和激勵。
“通過獎優懲劣,我們希望能在學風方面激濁揚清。”正是出于這樣的宗旨,全國社科規劃辦每個月都會在所審結的材料中評選出認真負責鑒定專家,并上網公布。僅去年一年,就有808位專家被記入“認真負責鑒定專家”信譽檔案。而對于那些學風不良者,全國社科規劃辦則通過各種方式嚴肅處理,不姑息遷就。
加減兼施:“建制度”與“降比例”
“激動不已!”
回想起一年多以前得知國家社科基金要資助學術期刊的消息,《學術月刊》總編輯田衛平至今仍情緒高昂。數月后,歷經嚴格的組織申報和專家評議,《學術月刊》等兩批共200種期刊獲得資助,每種每年40萬元。
一切似乎來得很順利。然而,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受資助期刊在享受天上掉下來的美味“餡餅”的同時,也必須遵守一條“鐵律”:嚴格執行匿名審稿制度,切實弘揚優良學風。
這是全國社科規劃辦加強學風制度建設的一個側影。近年來,全國社科規劃辦緊緊持守“正面引導、以立為本、重在建設”的理念,把學者自律與制度他律結合起來,把軟約束與硬措施結合起來,這便有了被學界形象地稱為“三關”的“連環鎖”,牢牢鎖住學風這扇大門:評審立項“入口關”,不斷完善雙向匿名通訊評審、封閉式會議評審和回避制度,嚴格保密評審信息,切實做到申報者與評審者“背靠背”;鑒定結項“出口關”,強化中期管理和鑒定結項,防止或政治方向不正確、或成果質量不過關、或學術范式不科學、或研究態度不端正的科研成果產生;研究經費“使用關”,組織專業會計事務所對一些結項或在研項目集中開展專項經費審計,嚴格監督項目經費支出,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確保經費規范使用、安全運行。
如果說與時俱進強化制度建設的“加法”必不可少,那么,順時應勢恰到好處的“減法”同樣不可或缺,其功效有時甚至超過了“加法”。
在這方面,國家社科基金同樣頗多作為:為有效抑制低水平重復、粗制濫造和學風浮躁,連續兩年降低通訊評審入圍比例,2012年平均入圍率為22.86%,比2011年下降近6個百分點;2012年,原本計劃立200項的重點項目,最終只評出160項;在重大項目初評階段,2012年4批重大項目招標共有20多個招標方向流標。
夯建制度的“加法”和降低比例的“減法”,有如兩股無形的拉力和推力,合力助推著社科研究這艘航船朝著“講社會責任、講學術道德、講學術誠信”的方向平穩前行。